第84章 喊话(2 / 2)

盘秦 春溪笛晓 2207 字 18天前

大王你看我,不怕苦,不怕累,全月不休,自愿加班,这事交给我准没错!

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朝廷上下开始弥漫着一股子拼搏奋斗的气息,嬴政偶尔宣召个人闲聊联络感情,对方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“大王你没有什么要紧事的话我要回去干活了”的急切。

嬴政:“…………”

总觉得他手底下这套班子变得怪怪的。

嬴政给扶苏写了封信,表示已经快到秋收时节,让扶苏算算日子赶早回来,别在外面瞎浪了。

扶苏又写信回了过来,说想看完秋收再走,要确定今年秋收顺利他才能安心离开。

嬴政虽不太乐意,但还是允了。

扶苏和嬴政商量完归期,把这事和张良他们说了。

马上到了秋收季节,各县派出去干活的民夫都陆续归来赶秋收,今年的收成明显会比以前少,不过扶苏办起来的作坊仍在运转,百姓有哪怕没粮了也有可以做短工换粮,今年的饥荒算是彻底熬了过去。

不管是留在本地的百姓还是被借调去外郡干活的民夫,如今都已经牢牢记住扶苏的名字。

这位大公子年纪不大,胸怀却宽广而仁善,得知他们受了灾,便亲自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坐镇,他们吃什么粮,大公子也吃什么粮;他们上前说话,大公子永远和和气气,从不嫌弃他们出身微贱。

据说上回大公子亲自到江中捕鱼,那些鱼儿竟争着入网!

这样的大公子,说不是仙童降世谁信呢?

得知扶苏要回咸阳了,百姓们十分不舍,却又不敢去拜见扶苏,只能叹着气等着给扶苏送别。

哪怕马上要走,扶苏也没闲着。

开始那几个月扶苏都在为百姓的吃喝绞尽脑汁,连土都给盯上了。后来百姓的温饱有了保障,扶苏又琢磨起文教之事来。

闹了场饥荒,不少小孩没了父母,这些小孩被他统一安排到县里,让人给他们授学。

除了这些孩子,邯郸郡的读书人们仍是学着三晋之学,习着赵国文字。两国虽比邻而居,字形字音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。

这个问题后来他父皇也考虑到了,所以有了统一文字、统一度量衡之议。当年商君变法,已经对秦国境内的度量衡进行过整顿,将来只需要把这套标准推行开去即可。

既然都是要做的,那宜早不宜晚,扶苏便和邯郸郡守商量着征用赵国原来的学校,照搬云阳学宫的成功模式,先批量培训邯郸郡隶卒,再让他们回地方上办公或教学;郡中适龄孩童,若有天资不错的可以择优选入学宫读书识字;还有邯郸郡上下的市集都必须改用秦国文字、秦国度量衡。

赵国原来那些学问一般般的读书人倘若愿意用秦国文字授学,都聘请过来到学宫当夫子,工作能力格外好的可以举荐给朝廷。

至于那些死活不肯折腰的,先不用管,让他们继续搞学问,不过回头不免赋税徭役了,他们的赋税照收、徭役照安排,不为朝廷干活当然不会有优待。

对那些学问十分出色、名声非常响亮的赵国学者,扶苏还是颇为尊敬的,亲自去拜访了一轮,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开门相见他都没落下任何一个。

这些人之中,不愿见客的扶苏都叫人不要去打扰,愿意出山的他以礼相待,没有半点逼迫之意。

一轮走下来,扶苏不仅收获了一批原本已经准备隐居山林的博士苗子,还从那些不愿出山的学者家里薅了不少藏书,可以说收获颇丰。

直至要踏上回程时,扶苏心里还颇有些遗憾:要是能多留个一年半载,他们说不定还能拜访更多能人异士。

只要能挖到真正有才能的人,被拒之门外不亏,能把人请出山就是白赚!

扶苏要走这日,邯郸郡的秋收已经结束了,他带来的人留了不少,一些在学宫那边,一些分散在各个工坊里;他带走的人也不少,除了从咸阳跟着来的自己人以外,还有不少赵国学者和能工巧匠,都是扶苏相中的人才。

陈平也跟着他们一起走,扶苏已经派人往陈平家跑一趟,留下一笔丰厚的钱财和礼物,言明陈平要去咸阳待一段时间,让陈平兄长不必挂念。

临行那日,不少百姓闻讯而至,又是一番夹道相送、依依惜别,长长的队伍才终于启程。

而在扶苏一行人离开邯郸郡境内那天,嬴政正式宣布兵分两路从邯郸、颍川两郡攻打魏国,同时还派使者喊话燕王,让他赶紧把自己的好友燕太子丹放回来,要不然秦国可要派人去接了!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嬴政:文武百官突然勤快,我好闲。

嬴政:没啥事干,不如打个魏国吧!

魏国:?????

*

早早更新!

突然发现!

开文不到两个月,已经三十万字了!

难道不值得浇灌营养液庆祝一下!扶小苏榜单又要掉了呜呜呜!救救扶小苏!

政爹:直播打魏国,交营养液即可观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