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德国人的目标(1 / 2)

龙起南洋 流泪的鱼wyj 1649 字 1个月前

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样,德意志帝国也在为中华帝国拒绝他们在波斯湾开采石油而愤怒。只不过,相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,德意志帝国早就料到了会是这个结果了。毕竟,他们是唯一能够对中华帝国构成威胁的国家,中华帝国不会坐视他们强大起来的。不过,这也无疑表明了,中华帝国真的是想要打压德意志帝国,两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无法调和了。

“诸位,我们要求在波斯湾获得探矿权被中国人给拒绝了。现在看来,中国人对我们一直都在防备。可以预见,未来我们两国必定会成为敌人的。这对于帝国来说,可不是一件小事。毕竟,我们的敌人太强大了!”德皇威廉一世说道。大概任何一个国家对上中华帝国这样的超级霸主,都会感到无力吧!但是,现在的德意志帝国已经无法停下他们的脚步了,除了和中华帝国对抗到底之外,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。

“陛下,中华帝国虽然强大,但是,德意志帝国也不弱。尤其是在欧洲,我们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的!曾经,中华帝国挑战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的时候,不也同样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可能吗?但是,最终他们依旧获得了胜利。所以,德意志帝国同样也有可能击败中国人,赢得世界霸权的!”德国首相奥托.冯.俾斯麦说道。中华帝国的重心在东亚和太平洋沿岸,在遥远的欧洲,虽然也部署了重兵,但基本上都是靠几个支点而已。相对来说,已经完成了整合的德意志帝国,在欧洲占有很大的优势。

至于奥托.冯.俾斯麦首相所说的德意志帝国未尝没有击败中华帝国的可能。这倒是能够让大家相信。毕竟,他们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,所以才一直反对中华帝国的。没有人想要品尝失败的味道。德意志帝国虽然想要取代中华帝国成为世界霸主。但如果一点胜算都没有的话,他们也不会干的。毕竟。他们希望的是获得胜利,而不是去找死。

“那么,我们要怎么样解决石油问题呢?”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伯爵问道。他正准备在德军当中大力的推行用汽车和卡车来取代骡马,向中国陆军一样,拥有强大的机动能力。如果没有足够的石油的话,那一切就都成为看空谈了。德国陆军的实力想要再提升,几乎非常的困难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会被中国陆军甩的越来越远。到时候。想要再获得胜利,那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。

“陛下,海军也计划将下一级的战舰设计成燃油锅炉的战舰。这会使得我们的战舰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。当然,这也就意味着海军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!”海军大臣费利克斯亲王说道。

“石油,德意志帝国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石油资源才行。否则的话,我们在未来根本就无法和中华帝国对抗!”腓特烈.威廉皇储也说道。从中华帝国拼命的把德意志帝国排挤在波斯湾的石油开采之外,他们也就能够看得出石油的重要性了。要不然的话,中国人不会这样做的。

“诸位,石油的问题,我们暂且也没有其他的办法。只能通过上一次议定的两个办法来解决,一是加大石油勘探,希望能够找到石油。最好是在帝国的本土上找到石油。另外则是建立石油储备体系,以保证在中国人切断对帝国的石油供应之后,帝国还能够有足够的石油来应对危机。中国人不是声称可以低价向帝国出售石油吗?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来向中国人要求更多的石油。这样的话,我们构建石油储备体系的代价或许就要小很多了!”奥托.冯.俾斯麦首相说道。

“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中国人的手中,这始终不是一件好事。如果能够拥有自己的油田的话,那才是最好的!”威廉一世说道。可是,德国的领土虽然庞大,同样也算得上是资源丰富。但是在石油上,却一点都没有发现。这不得不让威廉一世非常的郁闷。为什么上帝就这样对待德意志帝国呢?

“可是,陛下。我们的地质专家和石油勘探工人都已经努力了。但依旧没有能够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现石油。或许。德国真的是一个贫油国吧!”奥托.冯.俾斯麦首相说道。从他的话语当中也能够听出浓浓的不甘和无奈。如果德国能够有自己的油田的话,那么德国的处境就要好得多了。

“首相阁下。德国的本土没有油田,那我们只能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区了。非洲、美洲这些不属于中华帝国控制区域内的地方,都可以寻找石油。只要有了我们自己的油田,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将石油运回国内储存。这样的话,我们受到威胁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了!”外交大臣阿尔布雷希.冯.罗恩说道。

虽然,现在中华帝国几乎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世界了。但是,依旧有不少的地区处于中华帝国的控制之外。比如拉丁美洲,即原来美国以南的北美洲和南美洲。那些广袤的土地上,或许会有石油的存在。非洲北部,也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殖民地,德国依旧可以通过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合作,在这些土地上寻找石油。谁也不敢保证,在这些土地上,会不会有石油存在。如果能够发现石油的话,德国的危机就能够解除了。当然,就算是没有找到,这对德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损失。德国依旧可以趁在没有和中华帝国撕破脸之前,从中华帝国进口大量的石油,完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。

“陛下,罗恩伯爵的意见很好,为了找到石油,我们的确可以从国内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!”奥托.冯.俾斯麦首相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