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零五章 脉动式生产线(1 / 2)

杨弘毅和魏鸿坤所研制的dsi进气道自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,也正因为如此,卢嘉栋很想将这个在后世才得到大规模应用的空气动力学技术,冠以中国人的名字,并永载史册,就如同当年的“万山导轨”一样,只要提到这个名字便会想起枪械上的“鱼骨排”,所以他才会第一时间想到用两位老专家的姓氏来命名。

然而令卢嘉栋意外的是,无论是杨弘毅还是魏鸿坤,都坚决拒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,这其中自然有军工人员的保密制度,但更为重要的是,两位老专家的大公无私,几十年来他们不为名不为利,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,千辛万苦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,为的就是能够让这个叫中国的东方古国能够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荣光,只要祖国能够富强,他们愿意放弃一切,哪怕是最为宝贵的生命!

既然如此,那小小的命名自然无法进入两位老专家的法眼,相比之下,他们更关心的则是这项极具潜力和价值的新技术,在新机的应用效果能否达到理论预期,对于这一点,卢嘉栋也很期待,但对于两位老专家拒绝也不免有些遗憾........

不过卢嘉栋这份遗憾并没有持续多久,便被另一个更为震惊的技术成果所取代,而带来这个技术成果的不是别人,正是如今高新机项目的总设计师程远航,只不过他这次拿出来并不是有关大飞机的技术创新,而是一项对未来航空产业极具影响的生产工艺——脉动式生产线.........

“当年在美国的时候,看着汽车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,就觉得很震撼,后来在他们的船厂里,也有类似的生产流程,所以我就在想,咱们飞机制造能不能也能搞出一种流水线式生产方式!”

江左省长州市郊外,刚刚完成厂房改造的飞机修理厂内,卢嘉栋站在宽大的飞机总装厂房内,看着面前的一座高大的移动式飞机组装台,微微有些出神,以至于程远航的话,都没有怎么听得清楚;

虽然已经有了先前杨弘毅和魏鸿坤所研制的dsi进气道的惊叹,但当有些粗糙的脉动生产线映入他眼帘时,卢嘉栋还是为不免被深深震撼了一把,要知道脉动式生产线可是世纪之交航空工业革命性的技术成果;

相较于传统的机库是飞机生产线,脉动式生产线不但将原本凌乱的工序和零配件供应体系进行了优化、整合,提高了生产效率,而且将飞机装配合理的分化成工时相同,工时相等的几大步骤,

正因为如此,飞机生产便如同汽车流水线一样,工人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岗位的工作,做好相关部件的链接和固定,如此一来,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大简化,生产的专业性也随之增强,

生产效率也就此成倍提高,当几大组装部分联合在一起,在相同工时下同时完成组装,整个生产线便如同人体的脉搏一样向前跳动一次,如此循环往复,当飞机走完最后一站装配平台时,便可以展翅翱翔,直冲九天........

美国从二战时期便开始研究飞机流水线作业,六十年代末波音737投产时,当时的波音公司曾试图利用工业流水线作业,来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只不过由于当时的工业能力还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流水作业,所以并不成功;

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,特别是互联网的大量应用,使得整体优化的和配比可以完美的实现,于是脉动式生产线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,第一条脉动式生产线依然是波音公司缔造的,并应用于美军“阿帕奇”直升机的装配生产;

在深刻的体会到脉动式生产线的高效与有序之后,波音公司便将这一生产技术应用到民用客机生产当中,先是波音737,紧接着波音777,当最新锐的波音787建成投产后,所使用的生产线,正是全新的脉动式生产线,其极致的高效,可以保证两天便有一架波音787组装完成,并交付用户!

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看着波音的脉动生产线,也是眼热不已,于是在美军f—35投产之际,也建成自己的脉动式生产线,整整十五个装配平台,如同灌香肠一般,连续不断的向前运动,以每天完成一架的速度,向美军提供最新锐的第四代战斗机........

程远航曾经留学美国,并得到波音、麦道等航空制造巨头的认可,虽然并不清楚后世的情况,但却亲身经历了二战时期美国航空业流水线改造的历程,也正因为如此,在他心里始终存着一份飞机流水线情节,并为此构建了一些基础性的架构;

恰在此时,为了提高高新机平台的可靠性,改善生产工艺,优化生产结构,提高生产效率,成为运十平台的主攻方向,于是程远航便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份架构,在经过一番整理和修改后,便形成了今天卢嘉栋看到的简易脉动式生产线:

“我们经过测算,以检修海航的歼六为例,利用新式生产线,效率提高了15%,成本降低了12%,合格率已成了11%........”

“已经很了不起了,很了不起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