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(2 / 2)

大唐平阳传 蓝云舒 2843 字 25天前

书房实在是太暗了!

元弘嗣定了定神才看清,原来整间屋子只有香炉边点了几支蜡烛。摇曳的烛光照着缭绕的轻烟,让屋子里越发显得一片朦胧。

这种昏暗朦胧,往日里瞧着或许不无雅致,但在这个时候,却只让人觉得诡异莫名。

更怪异的是:在这间屋子里,并没有皇帝的身影。

领路的内侍早已悄然退下,元弘嗣站在门口,进退两难。按说他应该垂首静候,等候召询,但这空荡荡的屋子,昏沉沉的烛光,却让他心里一阵不安。他忍不住后退两步,打算先挪到门外再说。

就在这时,屋里突然响起了杨广冷冷的声音:“元卿这就急着要走了?”

元弘嗣吓了一跳,抬头一看,这才发现,杨广不知何时已从书案右侧的屏风后转了出来——或许他一直就站在那里,只是屏风的色调和他身上的衣服太过相似,加上烛光昏暗,烟气缭绕,元弘嗣竟是一直都没有发现。

他不由脱口道:“陛下原来在这里!”

杨广微微眯起了眼睛。

“陛下,原来,在这里!”

他在心里把元弘嗣的这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过了一遍,随即就有些失望地发现:这似乎并不是他在梦里听过的,那个无比耳熟的声音。

是的,这个凌晨,就在这间书房里,杨广之所以把当值的侍卫统领和少监侍郎们都召见了一遍,就是要亲耳听他们说出这句“陛下原来在这里”。

他必须要把噩梦里的这个人找出来。

其实这并不是杨广第一次做噩梦。从高丽回来的这半年,他已不止一次半夜惊醒,不止一次心生不安,但除了那个有名有姓的怪梦,他忍不住跟人提过之外,其余的噩梦他就连皇后也没多说。他觉得这些噩梦迟早会过去,却没想到,它会变得如此惨烈,如此逼真。

逼真到他不得不相信,这是上苍的警示;让他相信,只要再次听到那声音,他一定能认出来。

只是现在,在见过好几个人之后,他的信心却有些动摇了——不仅因为这些人的声音似乎都不大像,更是因为在反复比较之后,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了。如果再多比较几回,他会不会再也分辨不出来?

想到这里,他心里不由一阵焦躁。

另一边,元弘嗣话一出口也立刻自知失礼,赶紧行礼致歉,婉言解释:自己适才后退,是因为眼拙没瞧见陛下,以为走错了房间,怕耽误了陛下的事……

杨广哪里还耐烦听这些?不过看到元弘嗣,他倒是想起了另一件事情,“当初建造宫城时,木作之事可是由你监造?这宫里的屋宇房舍,是不是你最清楚?”

元弘嗣愣了一下。杨广说的自然没错,当时他刚刚逃脱大祸,有这个机会,自是竭力表现,也因此更加被杨广信重……可陛下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?他素来敏锐,杨广的话语虽似褒扬,他却听出了一丝不祥的意味。

他想了想才答道:“陛下过奖。微臣不才,当初曾忝任木监之职,只是上有大匠提点,下有同僚协力,并非臣一人之功,更不敢自称有多了解宫中屋宇。”

这话倒是滴水不漏!杨广上下打量了元弘嗣两眼眼,不知为何,越看越竟觉得不顺眼。他已经反复想过:能杀入皇宫,找到自己的人,绝不会是外贼,一定经常出入皇宫,熟悉道路房屋。说起来,除了宫廷侍卫,就是殿内省的人最为可疑,何况这元弘嗣还比旁人更清楚宫里的屋宇构造?

想到梦里的情形,此刻杨广依然觉得全身冰冷,他狠狠握了握拳:不管能不能找出那个人,这宫里的侍卫都必须清洗一遍了,得全部换成从江南时就跟着自己的旧人;至于这元弘嗣,也绝不能让他再留在自己身边!

心里既有决断,他再也懒得多说,挥手道:“如此甚好,你先下去吧。”

这就……下去了?

元弘嗣愕然抬头。大约是适应了屋里的光线,这一刻,他终于看清了杨广的样子。

这位陛下天生英俊过人,最是风流自赏,虽已年逾不惑,平日看去却依旧俊雅高华,令人心折,但此时烛光照在他的侧脸上,竟照出了好几道深深的纹路,也照出他脸上的阴郁和愤怒,以及某种冰冷的决心。

元弘嗣想不出,到底是什么事让陛下一夜之间变了模样,但他知道:自己如果就此“下去”,以后将再也没法回来,甚至,更糟……

不,他必须说点什么,他不能就这么走出这间屋子!

见元弘嗣愣在了那里,杨广彻底没了耐心:“元卿还有什么事不成!”

元弘嗣心里明白,这已是他最后的机会,情急之下,心头突然划过一丝光亮。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丝灵光:“正是。事情虽小,却是陛下亲口吩咐的,臣不知眼下当讲不当讲。”

杨广原本已打算轰他出去,听到这话,到底还是生出了几分兴趣:“讲。”

元弘嗣不敢拐弯抹角,直接问道:“不知陛下可否还记得,您曾问过微臣,是否听说过长安李三郎?”

长安李三郎?

杨广当然记得!这个名字,是他所有噩梦的开端。他记得很清楚,最早他就是在梦里听人回报:长安的李三郎反了,从此隔三岔五就会梦到类似的恼人事情。所以前些日子他忍不住跟元弘嗣提了一句。只是他也知道,长安城里叫李三郎的人,少说也有百八十号,实在无从查起,没想到元弘嗣还真的查出来了!

“臣当日便让心腹去长安打探,结果当真听人说到有个李三郎,说是年纪轻轻,模样俊俏,却是拳脚了得,力大无穷,又专好惹是生非,打抱不平,前段日子更是做了件轰动长安的大事,好事之徒就此叫他‘长安第一好汉’。”

“长安第一好汉?”杨广的眉头不觉皱了起来,“他做了什么大事?”

元弘嗣略一斟酌,还是决定实话实说:“这些市井昏话,不该拿来污了圣人耳目,只是陛下既然听说过此人,臣也不敢隐瞒。”

“据臣听闻,原是长安北里有一歌姬被宇文家的小郎君看上,要纳她回府,那女子似乎不肯,争执间这李三郎便冒了出来,单枪匹马打败了宇文家一众人手,带走了这位歌姬。因这歌姬人称北里第一美人,混人们索性就把李三郎叫做了长安第一好汉。”

杨广不以为然地长出了一口气,他要找的人,可不是这种只会争风吃醋、使气斗殴的低贱人物,“原来不过是个市井蛮汉!”

元弘嗣忙道:“微臣原本也是这么想的,谁知因为这次跟宇文家相斗,却有人认出了李三郎的来历,他却不是什么市井中人,而是唐国公家的儿郎!”

唐国公李渊的儿子?陇西李家的儿郎?杨广这下是真的愣住了。

元弘嗣一直留意着杨广的神色变化,见他此时的脸色,心里知道,自己赌对了!他虽不知皇帝因何对自己起了疑心,但从今日他召见的人和他问自己的话,却也能猜出,多半是自己担任的职务和对宫廷的熟悉召来了忌讳。这种猜忌,辩白是没用的,只能让皇帝自己去发现,有人比自己更可疑。

他也不想坑害谁,奈何为了自己的前程性命,他已是别无选择。

他不动声色地垂下了眼帘,嘴里回道:“微臣想着,唐公与陛下素来亲厚,出入宫廷伺候陛下多年,他家儿郎既然年纪合适,身手又矫健,多半日后也是要担任侍卫的,但这三郎行事确实有些不妥,所以还是回禀一声的好。”

杨广听得心里一动:是啊,自己怎么忘了李渊!他是殿内少监,而且因为是姨母之子,从小就出入宫廷,少年担任侍卫,要论熟悉宫廷,只会在元弘嗣之上!

他越想越是心惊,忍不住追问:“真是他家三郎?朕怎么从未听闻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