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2章 大汉官话(2 / 2)

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2510 字 6天前

说起官话,中国地大特博,幅员辽阔,族群众多,因此语系也众多。粤语、闽语、客家、吴语等数个大的语系下,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方言。

在江西等地。甚至有十里不同言的现象。一个县里,相隔不远的两个乡镇,说话可能都完全不同。

北方话和南方话差距更大,就跟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明白。

刘钧就曾经在接见几位在地方表现出色的官员。结果他们汇报工作时,说了大半天,刘钧却一句没听懂。

秦代车同轨书同文,统一计量衡,统一文字,对中国的文明进程有突出贡献。

历史上。各朝各代的官话都不一样,各朝也都有标准官话,推出韵书。但一般来说,语言还是难以统一。

读书人有读书音,古洛阳音为准。隋唐等朝立都关中,以关中语言为主,明代皇帝出身淮南,便以江淮话为官话推行。

但后来迁都北京,因为大都话在北方的流通最广,因此其实大都话的影响范围最大。

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,以及云贵川等地,语言都与大都话很近,虽各有些不同,但起码能相互交流听明白。

就连如今宫中的这些蒙古女子,学的都是大都话,她们学这些话更有基础,学起来快。而若是学江淮话,那就很难。

刘钧坐在那里有些出神。

一时都忘记了与那蒙古嫔妃说话,那嫔妃还以为惹得皇帝不满,心中不安。

刘钧已经顾不得她了,他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。

帝国这么大,如果连一个通用语都不能推广普及,这是相当不利的。通用语的作用是极大的,语言和文字一样,都是一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。

从大了说,没有一个普及的通用语,就会导致帝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。往小了说,这也使得百姓交流不便。

大汉要以哪种语为通用语普通话?

北方大都官话还是江淮南京官话,中原官话?

或者粤语、闽语、客家语、吴语、湘语、赣语?

记得有人曾说过,粤语是古汉话保存最好的。不过粤语的流通普及性远不如北方话,北方话中,肯定又是以大都话普及流通最高。

若选定一种语言推广普及,一般做法就是要制订韵书。但以往历朝的韵书,都是使用汉字反切,这种方式还是有不法的缺点的,音韵难以精准。

难道要推行汉语拼音?

拼音也是音韵的一种,但更精准。尤其是使用字母的话,效果更佳,虽然也不是百分百完美,但起码比其它各种更强一些。

通用语最大的要求,就是得足够简单便捷,这样才能迅速推广普及开来。这就跟汉字一样,同样需要简便。

刘钧甚至觉得,推行通用语,搞汉语拼音的时候,也可以推行下简体字。

如今的繁体字,确实很不便书写,笔画太多。

现在朝廷准备推广教育,搞初级普及教育,这个时候推行普通话、简体字,刘钧认为将大大增强推广力度。

不过简体字也不能太简,适量而行。就好比后世的时候,推行简体字的时候,曾一度还弄出了二级简体字,结果那些字简是简了,可根本就已经失去了汉字象形字的基础,根本表达不出意义来。

那些字最后还是没真正流通开来,只是成了一些简写异体字。

简体字其实也不是凭空而来,应当说简化汉字由来已久。汉字多最早的甲骨文、金鼎文,再到篆书、再变为隶书、楷书,汉字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。

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,也是笔画最简的,但总量过少。在战国和秦汉时期,汉字形体变动最大,从篆书到隶书,再到楷书,都在这段时期完成。

东汉后期出现的楷书,从此字体稳定下来,这也正是后来把文字称为汉字的原因。

不过隶书是篆书的简化,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。

在现在正式的楷书字体外,其余也有许多简体字流通,从汉唐宋明等时代的书法作品中,本就有许多汉字的简便写法,这些书写习惯中的简写字,数量还很多,多达数百个。

刘钧觉得,推行简体字,能大大降低教育难度,提高识字率,也能增加汉字的书写效律。不过简体字也不能乱简,若是简化成了后来的朝鲜字、日本字那种样子,都是圈圈点点的,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也就没了。

在汉以来的历朝以来已经有书写简化习惯的字,可以整理推广,也可以在这种基础上,把一些简便的古字、俗体字、形声字等等拿来使用。

其目的还是要让汉书读书更加简单,提高识字率和效率。

刘钧也是反对大量合并汉字的,大量合并没必要,只是把一些特别复杂的字简化一点就好。

大汉现在有两亿多人口,虽然有六十万秀才,几百万读书人,但对于两亿多人口来说,其实识字率并不高。

尤其是那些边疆之地的土著,识写汉字的更少。

简化字不但能够加强汉字的识字率,还能让那些边疆少民土著也迅速的接受汉字。若再全面推广通用语,那时帝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必然更强。

而要提高识字率和普及通用语,刘钧觉得推行简体字和流通最广的北京话是最佳方案,再给北京话加一个汉语拼音,相信能够更提高效率。

嗯,对于朝廷来说,效率最重要。(未完待续。)

ps:  感谢巴斯、浮云流水1989、dllliin等的支持,谢谢大家,求票票!fff5601211手机用户请访问m.365if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