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2章 反击风暴(1 / 2)

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1826 字 3天前

【最新播报】明天就是515,起点周年庆,福利最多的一天。除了礼包书包,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,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,定好闹钟昂~

缅甸,孟拱。

发源自冰山的独龙江和恩梅开江在附近汇合为大金沙江,雨季已经过去,这条从孟拱直流入海的大河,此时也温驯了许多,不再如野马般的奔腾咆哮。

腊月的缅甸,不再酷热难耐,雨水连绵。

在这里,一年只有三个明显季节,三到五月的时候是暑季,六到十月则是连绵的雨季,十一到三月则是旱季,也称为凉季。

这里的暑季时能热死人,尤其是那些可怕的蚂蝗、蚊虫、蛇蝎等毒虫,加之那极为恶劣的地形,崇山峻岭以及茂密无比的丛林,一度让郑芝龙和他的南征军吃尽苦头。这种极可怕的气候还让南征军中爆发了疫病,一度让郑芝龙本来还不错的进攻态势尽去,不得不收缩防守,暂时放弃南下。

好不容易熬过了暑季,结果雨季又来了,这是真正的雨季,没完没了的雨下个不停,河水暴涨,山洪频发,泥石流等更是家常便饭一般,这样的季节就是正常的行军都难,别说还得翻越高山,跨越河谷,穿越丛林。

郑芝龙最后也终于清楚的认识到了这片地方的独特之处,不再跟着老天对着干了。他向皇帝的一份奏报中表示,只用两三万人几个月灭掉东吁已经不现实了,朝廷得做好长期的打算。他提议稳扎稳打,步步推进。

修路,建兵站,筑城堡,要塞,一个一个钉子的钉下去。在这片地区的堡垒中储存足够的粮草弹药,然后让将士们也慢慢适应这里的气候,多备医药。待到凉季的时候,再一步步推进。

皇帝对郑芝龙很支持,哪怕朝中很多人弹劾他,认为他在中南毫无进展,甚至还有弹劾他趁机在中南做生意赚钱等,可皇帝依然没有换帅。他的提议,得到了皇帝的支持。

郑芝龙这一年的时间,基本上就是在修路。修路,修路,然后筑城筑城筑城。

贵阳到缅甸的马路也已经在年前正式全线贯通,这条路前后动员了六十余万人,花费无数钱粮,最终打通了这条重要的运输通道。在郑芝龙的要求下,这条大路从贵州贵阳开始,直通云南昆明,然后经楚雄、大理到了永平。路修到永平后。又增加了一条支路,主路自永不继续向东南,过腾冲后进入南甸,出神护关。越过大金沙江进入孟拱。

另一条路,则在永平分支,经保山、施旬、陇川,出汉龙关。到达木邦。

郑芝龙打算还要一直修下去,北路沿大金沙江西岸一直往南修,最后直通东吁都城阿瓦。而南线则沿着阿瓦河西岸。同样一直往南直通到阿瓦城下去。

同时,沿着这两条路,修筑兵站,堡垒、要塞,屯军驻兵,一步步推进。

修这两条陆路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,就是等到了旱季后,大金沙江和阿瓦河的江水就会比较平缓,完全可以通航行船,不论是出兵还是运输补给,都能发挥极大的作用,到时沿着河流的堡垒,就能守卫这两条水上通道,同时也做为河上的补给点。

为了能够一洗前耻,扳回面子,郑芝龙和他的南征行营将领们,可是苦心积虑的一直在研究制订着一个旱季大举进攻的计划。

黔滇路的全面修通,让更多的军用物资和粮食等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前线,许多民夫工匠也随之而来,一座座堡垒兵站也都拔地而起。

物资日夜不停的运进来,还有一个个标协的士兵也源源不断的开到。

郑芝龙的手里已经不再只是两万余精疲力尽的士兵了,他现在手里汇集了超过十二个协六万多人的部队,足足两个整编镇的规模,无数的大炮也终于得以运过来,尤其是许多重达数千斤的大炮,也到达了前线,不少直接已经安装上了那些堡垒要塞的炮台上。

没有了雨季连绵的雨,大汉陆军步兵们手里的火枪,也终于能够无所担忧了。

郑芝龙站在江边码头上,看着浮桥顺利搭建成功。

眼下大金沙江在旱季时,水面很平缓,江面只有不过五百步左右宽,一里多宽而已。江心深处,则还有三丈多深。从这里往下,在旱季时,大金沙江反而是最好的通航时段,等到了雨季,江水暴涨,那时这条河就如脱缰的野马,反而很难通航了。

黔滇路北段到了大金沙江就是终点,然后就是缅甸北路了。第一座浮桥已经建好,将缅北路和黔滇路连接起来,按计划,这里还将修建四座浮桥,以保证物资的运输过河。

在浮桥的下游不远,那里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造船厂。

这也是南征军的计划中重要的一环,就地伐木取材,然后打造船只,既能运兵也能运送物资,甚至还能搭载体一些火炮,成为移动堡垒,机动支援岸上。

河里,一些新到达的部队士兵,甚至还在河里洗澡。腊月时节,这里却凉爽无比,恍如中原的端午节前后。

可以说这里夏天热的要命,可冬天,却根本没有冬天。最冷的时候,也如中原三月时节。完全不需要冬衣,都快过年了,士兵们却都还是穿着夏装。这不,许多刚到来的部队,休假之时,每天还要跑到江边来洗澡游泳。

“这些好命的家伙,根本都没见识过这鬼过方可怕的另一面。”

一名参谋官望着那些正在河里心情嬉戏洗澡的士兵们,不无羡慕的道。当初他们在北边那些连绵的山地和雨林里拼命,忍受着各种闷热、蛇虫蚂蝗等的时候,雨季里一连数天身上都没有一根干纱的时候,这些家伙根本就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