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营边军矛盾起(1 / 2)

推棺 离人望左岸 1792 字 1天前

朱常洛是亲征皇子,自是住进了三屯营镇府的总兵府,张守愚也不敢怠慢。

黄辉乃是朱常洛的侍讲,既是老师,其实也是“保姆”,日常规矩都要照办,有他操持着,这些糙军汉也没甚么大的失礼之处。

因为皇帝犒赏三军,整个三屯营都欢腾起来,李秘等人也终于是见识到这座军镇的神魅力。

这些边军和边民彪悍且豪爽,直来直往,或许会为了半杯酒而大打出手,打完再喝过,酒醒了也忘了。

这里便不得不提一下大明朝的军户制度了。

大明是屯田制,简单来说是朝廷把土地交给军户,平时种地,冬季训练,战时可以战场了。

这些军户大概有几个来源,一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那一批,叫做从征军,第二种叫归附军,顾名思义是归附明朝的,里头主要是元朝投降过来的叛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士兵。

第三种则是配军,也是被发配充军的官吏或者军民,第四种是垛集军,也是从平民之征兵,也是大明朝军士的主要来源。

一旦参军,便成为军户,而且军户是世袭的,也是说,你老子是兵,你是兵,你的儿孙也是兵,只要大明朝不灭,你家世代都是兵。

军户在当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,不能从商或者参加科考,否则也不会将充军当成犯罪官吏的惩罚手段之一了。

朝廷把土地交给军户,或者让军户去开垦荒地,而后给朝廷缴纳粮税,这些粮税,也是大明朝的主要财政来源。

不过大明朝的税收很重,军户的日子过得很艰难,每个军户都必须出一人当兵, 叫做正丁,正丁死了之后便由次丁补,次丁也无法入伍,让余丁补。

朝廷对这些军户的盘剥非常严重,以至于军户都以脱离军籍为荣,为此还出现了大量的逃难军户,宁可抛弃这个出身,成为流民,或者落草为寇,也不愿意当兵。

如蓟镇这个地方,防守的边墙大概有两千华里这么长,可嘉靖年间的一次彻查,才发现两万多军户已经逃走了大半。

军户逃难之后,主将正好瞒报,用来吃空饷之类的,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,逃走的越来越多,空缺越大,将领们吃的空饷更多。

朝廷对此不满,要剥削,到头来还是欺压到军户的头,军户不堪重负,又会逃走。

也亏得戚继光治军有方,眼下整个蓟镇防线拥兵十万,军户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。

盖因戚继光与其他将领不同,他除了是军事家之外,更是兵法家和武器大师!

他雇佣军户来加厚城墙,修造防御的敌台,单是蓟镇修建了五千多座的敌台,更漫提三屯营等要塞之地,防御工事的修建更是频繁。

他会给应征的军户物质的补偿,或者以劳役顶替粮税,军户种的粮食不用缴,应征去做工还有钱可以领,日子自然好过了些,也不需要再逃跑了。

纵观大明,终其一朝,农民起义和各地叛乱从未停歇,是因为朱元璋是靠起义才得来的天下,你是造反才当的皇帝,那么我造反的时候你不能怪我了。

而这些造反的贼军之,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逃难的军户,实在不看压迫,才纠集啸聚,初衷或许也只是为了生存,而并非为了争霸天下。

如今三屯营能够成为大明九边之最精锐的镇军之一,戚继光是功不可没的,万历皇帝也是最终认可了戚继光的功绩。

除此之外,戚继光是武器大师,很注重军队武器的研发和改良,而三屯营附近有着极其丰富的铁矿,戚继光便发动人手去开矿冶铁,这也带动了地方经济,才开创了如今的局面。

神机营以及神机新营的铁材,很大一部分也都来自于这个地方,周瑜甚至想将神机新营驻扎在此地,地取材,锻造铁炮甚至是钢炮,可惜这地方距离辽东到底是有些距离,而火炮不其他军械,运输较麻烦和费力,最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无论如何,李秘等人到来之后,也是着实体验了一把军生活,对三屯营也渐渐是熟悉了起来。

李秘与戚家军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,到了三屯营,不可能不去拜谒戚继光的故居和塑像碑之类的,也凭吊了一番。

至于黄辉,倒是想去看看京东第一山的景忠山,毕竟“景忠八景”驰名天下,后世满清皇帝顺治和康熙曾经六次驾幸此山,还留下了不少碑题词。

不过今次到底是来亲征的,不是游山玩水,未免落人口实,黄辉也打消了这个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