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将展开激烈讨论,很快形成了两派意见,互相争执不下。
补给线的重要性是军事常识,汪克凡切断清军粮道的用意很明显,就是为了减轻茅山防线的压力,进一步拉长宁镇会战的时间,毕竟朱马喇和穆里玛已经断粮,时间拖得越久,对清军越不利……屯齐一派建议弃子争先,全力进攻茅山防线,只要能攻进延陵镇,救出朱马喇和穆里玛,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何洛会等人却觉得这种战法太直接,有孤注一掷的嫌疑,把整个宁镇会战的胜负,以及几万大军的安危都寄托在能否及时攻破茅山防线上。茅山地形险要,楚军准备充分,防御工事修筑得非常坚固,由于地形限制清军无法展开太多的进攻兵力,比攻打一座坚固的城池还要困难,如果一根筋强攻茅山,时间拖得久了,朱马喇和穆里玛很可能先完蛋……换一种思路的话,楚军出兵截断粮道,对清军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战机,济尔哈朗的兵力正好无法展开,完全可以分兵和丹阳县的谭泰来个两面夹击,把这支楚军包围在一七七高地一带,如果汪克凡派兵来救,正好在这里和楚军进行决战。
你围点打援,我也围点打援!清军一路推进过来,对一七七高地一带的地形已经很熟悉,甚至还给一七七高地起了个名字叫巴掌洞山,楚军的主场优势相对减弱,更重要的是,同样是攻山头夺高地的阵地战,如果清军守山而楚军攻山的话,臼炮和燧发枪的威力都会大幅减弱,清军有足够的能力打败楚军的援兵,再吃掉一七七高地的蒲圻营和吉安营。
济尔哈朗砰然心动!
是啊,茅山就像一块硬邦邦的石头,为什么一定要拿脑袋往石头上碰呢?如果往别的方向分兵,清军地形不熟,很可能中了楚军的埋伏,但是巴掌洞山却在清军的补给线上,前后不远处都有坚固的营寨,还可以得到丹阳县谭泰的支援,没理由不打这一仗……包围巴掌洞山后,汪克凡如果不救,就吃掉蒲圻营和吉安营,汪克凡如果来救,这一仗就会不断升级,越打越大,最后把楚军的主力都裹进来,进而一战决胜负,锁定宁镇会战的胜局!
经过一番讨论,清军众将都被何洛会说服,济尔哈朗当即下令,派何洛会为主将,率领两万大军回兵攻打巴掌洞山,并且调遣丹阳县的谭泰加以配合,对吉安营和蒲圻营形成铁壁合围,准备围点打援。
……
这一段情节有点卡,在原来的章节大纲中,济尔哈朗后路被断,还是孤注一掷强攻茅山,最后延陵镇被攻克,楚军取得胜利,后来我发现这个章节大纲设计的太扯淡了,济尔哈朗五六万人马,宁镇山区外围还有两万多清军,正苦于抓不到楚军的破绽,怎么可能看着后路被断却无动于衷。
当初拉章节大纲的时候,战术推演比较粗糙,细节考虑不到,如果按原来的章节大纲写下去,就要给楚军开一个大大的金手指,用四五万人马同时三线作战,即要挡住济尔哈朗的五万大军,又要封住他的后路,挡住谭泰的援兵,还要集中兵力对延陵镇发起总攻……这根本不是金手指而是金大腿,我实在不敢这么写,所以对情节做了大幅改动。(未完待续。。)</p>
...r10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