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四三章:这谁tm会啊?(2 / 2)

丢掉第一张卷子,翻起了第二张,恩,依旧很难,但官仪脸的表情也终于是好转了一些。

这张卷子考的并不是学问,作为在官府任职了几年时间的他来说,这张卷子简直是送分题。

仔细的在脑回忆了一下,然后开始奋笔疾书。

第二张卷子考的是自唐成立以来,所颁布过的几道较重要的诏书,或者是法令。

如第一个占据了五分的题目,是让考生写出隋恭帝禅位于太皇时的诏书原址。

而最后一个送分题,答案现在都还在城内挂着呢,李元吉被册立为太子的诏书内容,依旧是价值五分。

前两张卷子一共占据了四十分,一共十道题。

而第三张卷子时务策却占据了剩下的六十分,题目数量是……一道。

这道题目并不难,大眼一扫,几乎所有人稍微思考一会儿能拿出应对的措施。

但凭借着多年经验,官仪却是嗅出了这道题目的一些阴谋。

如果你是一县之尊,府库有钱三十万,粮五百石,全县人口共计两万人,兵一千,已知一个月后将发生旱情,以致颗粒无收,身为县尊的你,将如何应对至少半年以的时间?

这道题目考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方面,仅仅只是读了一遍题目,官仪便读出了几个意思。

第一个便是大局观,县尊不大也不小,但却很重要,是地方的父母官,他的决策将会影响到一个县的将来。

三十万钱,其实也是三十贯,跟一钱不给也没什么区别,粮五百石是不少,但挡在两万人面前,这点粮也根本顶不了几天。

这道看似最简单,也是考生们准备的最充足的部分,却能将大部分人阻拦在第一次考试的门外。

以往的时务策都不会放在第一场进行考试,只有过了第一次之后,才会进行时务策考试,过了时务策,基本也具备了当官的资格,

这道题目有很多坑,官仪不禁将自己置身于扬州的某座县城的县尊之位,脑海不断的幻想着可能出现的情况。

大约半刻后,官仪终于是睁开了眼睛,对着这道题目望而止叹,满脸苦笑的摇摇头。

……

“游韶兄!考的如何?”早已离开考场的敬播,同样满脸郁闷的招着手,朝着官仪询问道。

两人同在一座考场,考试的内容也都一样,敬播已经知道此次科考自己是没有什么可能性了,试卷的题目,差不多有一半都不会,余下的时务策倒是有把握,可离开考场以后却发现自己的章还有几个致命的缺陷没有填补。

叹息的同时,也对今年的科考感到无语。

一朝天子一朝臣,齐王李元吉了台,也彻底的颠覆了科举的考试内容,以往书生们最拿手的诗词歌赋章不见了踪影,取而代之的则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。

敬播倒是看懂了一些意思,但却依旧没辙,自己不会,看懂了也没用。

官仪摇了摇头,惋惜道:“十之三四不会,于之五六靠蒙,唯有时务策尚且拿手,可却连我自己看了都不满意,罢了罢了,这也只能怪咱们运气不好,回去好好复习一下,准备来年再战吧!”

“还不走吗?”抬脚打算离开,却发现敬播没有离开的意思,转而疑惑道。

“再等等,镇北的考生还没出来了,我倒是很好,那些天子门生会不会这考卷的内容。”敬播虽然承认失败,但还是有些不甘,如果可行的话,他打算去一趟镇北,看能不能买一套书籍回来。

考场外人头涌动,多为神色沮丧的考生,一双双眼睛死死的望着考场内,望眼欲穿,可是等不到他们要等的人。

这座考场内镇北书院的学生不多,只分到了三个人,但到目前为止,这三人也都还没有出来。

“出来了……”

人群不知是谁喊了声,所有人立即疯狂的拥了去,搞的考场外警戒的士兵不得不以狂暴的姿态冲破人群,形成一道道严密的隔离墙。

在士兵的威吓下,这些失落的考生们终于是不再拥挤。

“这位兄台,试卷的题目你都会吗?”立即有人问到。

见过大世面的许靖倒也没被这些人给吓住,想当年,自己也是担任了预备役,时刻准备着冲城头保卫镇北城的,连战场都不怕,还能怕这些书生不成?

但在镇北书院养成了勤而好学,不瑟吝教的性格,还是让许靖微微一笑,回应道:“前两张试卷大多都会,基本都是一个套路,但是在这个套路之外,考的是考生对民生的认知度,时务策倒是有些难,这个小生有些没把握,也不知自己答的如何?”

“那第一个题目的答案是什么?”有人忍不住的问着,声音带着一丝不屑的味道,“是农民有五亩地那个。”

见到问的是第一个题目,许靖险些喷笑出来,但还是耐心的解释道:“第一道题目是最简单的题目,在我们书院,那是刚刚识字的小孩子都会算的。首先我们要提取一些有用的数据,如有五亩地,一日可来回五次,用了两日。两日能收割完五亩地在这道题目是无用数据,可以直接抛掉。然后是每亩地约产一石粮食,五亩地便是五石,五石粮运了十次,即五除以十,每次运粮0.5石。”

“题目又没说每亩可产一石粮食……”

“这是常识,但凡关注下农业,基本都知道这个数字!”官仪忍不住的朝着提出问题那人解释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