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抱歉,章的章节序号出错了,章节名这个没办法修改,不过其他的都没问题,不影响阅读。 )
神元五年,春,诏万民齐聚长安车站,长百米,宽三米,不使畜力,可载万石日夜疾驰,万民同乘火车,自长安始,两时三刻至潼关,同车,日落归于长安,万民叹!
召集万民体验火车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得到了实行,而此次的体验,自然而然的也有史官的参与。
这些史官与百姓同乘一车,亲自体验火车的好处,同时记载下这令人激动的一刻。
只可惜这个时候并没有影像记录,所以只能用这些干巴巴的字去记载。
而史官记载史料又有一个毛病,他不像是小说那样写的很详细,他们记载的内容,多为一件事情的概括。
但是这段话却给后世留下了几个强有力的史料证据。
其一,早在神元五年便已经彻底推广米这个长度单位,而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个时间点可能会更早一些,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,推广一个标准,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论证,所以在此之前,必然会先内部的使用一段时间再去推广。
但出现米这个单位,最早的记载便是神元五年,关于火车的这段记载。
除此之外,这段话还证实了火车可载万石重的货物,并且可以日夜疾驰,另一个是他的速度。
两时三刻,从长安抵达潼关,两时三刻,也是五个半小时的时间,长安至潼关,直线距离约120公里,实际路线距离为一百五十二公里,即每小时不到三十公里的时速。
这样的速度放在后世那是龟速,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那绝对能称的神速。
如果拿来对一下的话会发现,大军行军的时候,正常情况下每日的路程为六十里,也是三十里,而火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可以走完这段路。
如果换算下来,一天一夜的时间,火车几乎可以跑三百公里的距离,还是那句话,放在古代,这是个难以置信的速度。
除了八百里加急以外,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超越火车的速度,但一封八百里加急,途所需要用到的人和马那是无数的,所耗费的精力也是无数的。
但不管怎么说,火车的出现,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不解。
因为后世的史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,大唐是先有的火车,随后才大范围的朝着工业化转变,这一点让他们很难以理解,甚至有些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。
不过这些都是后人们要去操心的问题。
现如今,李元吉在大批量的禁军保护之下,来到了长安车站。
长安车站已经开始试运行了,不过此时还并没有投入民用,目前阶段,铁路跑的,主要是军用,即将各种军用物资通过铁路运输至各个营地。
一是进行测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效率性,另一个则是在测试铁路。
效果的确以前好了不少,但实话实说,对于效率的提升,实在是很有限的。
而对此,李元吉也是心知肚明,火车的理论速度到了铁路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,更不要说马匹去拉动的火车了。
而此次的测试,不仅仅只有那些招募而来的老者,除了一定数量的禁军以外,还有另外一个人群。
那是肩扛着红色肩章的军校学员。
人数为一百来人,自然是那些通过考试的地方学员。
经过了半年期的军校生涯,这些学生兵基本已经发生了蜕变,正在朝着军人的道路越走越远。
而这百十学生兵,则被单独的安排在了一节车厢,车厢是露天的,很简陋,好在天气已经转暖,这个时间坐在平板车,也不会觉得太过于寒冷。
只有五个成绩最好的学员兵,才有资格与李元吉同乘一车。
当然了,还有几个名望高一些的老者,以及能够抽出空来的几个大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