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零六章:又要胡来?(2 / 2)

程知节有些感觉李元吉是故意的,他是不想让自己这么舒服的置身于外,所以才故意挖了个坑,等着自己往下跳。

其实在内心里,程知节是拒绝的,但实际,他拒绝不了,也不敢拒绝。

“陛下的意思是,朝廷不知前线的具体情况,贸然的做出决定,势必会对前线的战事产生影响,可能是轻微的,也可能是致命的,另外是长安距离前线太远,便是以最快的速度,消息传回来也需要至少四天的时间,战场,四天的时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,更何况还要一来一回呢?

所以,陛下的意思是,朝廷只负责制定一个大的战略目标,一些细节方面,则交给前线负责统兵的将帅来制定,制定的同时,需要将这些战术什么的传回长安,若是朝廷觉得不妥,可附带原由送回,由前线将领酌情是否更改,或是直接否定,责令其重新制定新的计划。

而朝廷所需要做的,拿这次的战事作为例子。

首先,朝廷需要保证可以支撑从济州岛方面对前线军队的保障不会断,其次则是保证陆地两个军能够及时到位,并且保障他们的物资,接着,需要调集军队在战备位置待命,如有需要,这些部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奔赴战场,从而达到整的一个作战效果。”

程知节吧嗒吧嗒的说着,反正说来说去是一个意思。

大的战略我给你制定了,打高句丽,从四个方向去打,部队我也给你准备了四支,物资什么的都可以保障到。

是用两支部队去打,还是用三支,用四支,全看前线统帅的意思,准备是准备好了,用不用是你的事,反正朝廷是个负责后勤的,是个当奶妈的,全力支持前线的战斗。

“这……”不少大臣愣了下,旋即目露惊讶之色。

这种想法,其实在之前的时候也有过操作,事实大多数都是这样操作的,只不过在后勤保障方面,不会有这么全面。

其实在打仗这件事情,朝廷不应该负责这些吗?不应该要让前线的将士,不用去顾忌任何东西的去战斗吗?

经过李元吉的强硬态度,加程知节的苦情诉说,大臣们好像明白了一个道理,这**的不是朝廷的本职工作吗?

遥控指挥,他们倒是想,可首先也要考虑一下长安距离前线的距离,没有那个时间和机会去给他们遥控指挥。

算有时间和机会,他们也不敢,军队不是谁不谁都敢碰的。

特别是现在这种情况下,军队是整个天下的一根逆鳞,除了系统内的人以外,任何人都不准触碰。

便是系统内,也有较严格的约束,将领们日常只有操练权,而没有调动权。

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做不到,而是权力蒙蔽了双眼。

为了权力,他们不愿意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。

好岳飞抗金,虽然大环境并不好,但能够在局部战场获得一些胜利,也是可以鼓舞士气的,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,他们害怕胜利,害怕胜利会给他们带来毁灭,可最终迎接他们的,依旧还是毁灭。

温水煮青蛙,这是李元吉的执政套路。

内阁已经创立几年的时间了,大臣,官员,整个天下都适应了这种制度。

那么现在,李元吉又搬出了新的东西,每次总是一点点的拿出来,然后一点点的去改变他们。

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回过头去看一下的话,会发现,原来这些年来他们已经改变了这么多,逐一的列举出来的话,这绝对是难以令人置信的,但这是事实,确确实实的发生了的。

“臣想知道,这四个方面所需要的兵力是多少?又对时间有何要求?”皇甫无逸第一个反应过来,直接开口问道。

既然无法拒绝,那好好的享受吧,反正现在他们也习惯了。

不是打个高句丽吗?以前或许他们心有恐惧,但是现在,现在的大唐早已不是当年的隋朝,隋军虽强,但是跟现在的唐军起来,还是远远不如滴。

成千万的步枪,铺天盖地的手雷与火炮,火箭炮,只要他们愿意,甚至可以先将面前的土地炸一遍在过去。

当然,前提是后勤可以跟的,不过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后勤显然是跟不的。

除非兵工厂扩大百倍,铁路直接修到战场身后,不然的话,想做到这些,还是先想想吧。

“南部将会派出两个军的兵力作为主攻,为其在济州岛预备两个军的兵力,以防万一,北部同样是两个军,预备兵力一个军,第三与第四战场,则各自预备一个军,同时在准备一个军的兵力作为预备。”程知节说着大致的计划。

每一个方面都考虑的很周全,作战的部队,后备的部队,如果将帅觉得将士有些疲惫了,可以把后面的部队调来进行轮换休整。

但是这种情况,其实在华夏这个民族,基本是不怎么需要的。

不是因为人不知道累,而是华夏人身自古有一种韧劲,一股倔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