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似于张集这种情况的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。
毕竟这次来的全部都是官员,基层的办事员是一个也没来。
屁话,办事员算来了,也会提拔成为官员,总不能带着不入流的人来当办事员吧?况且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啊。
安南的这场风波,的确给大唐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。
当然,另一个巨大的隐患则是,这也充分的证明了目前大唐在人才储备方面的空缺。
关等地这个情况要少了很多,毕竟每年都会补充不少的新鲜血液,但是一些偏远地区,这个只能抱歉了。
来自于四大书院的,很少会有人愿意来这里,而其他书院的,拔尖的学生也进了各个地方的衙门作为后备力量。
这些地方想要解决问题,只能依靠本地的力量才可以。
事实无论在什么时候,解决这个问题都只能依靠本地的力量。
但是安南的教育环境极差,整个安南地区,直属都督府督办的学院仅有一座,且教员实力参差不齐,学员仅有三百多人,下面各县……
算了,整个安南加起来,大小书院一共只有三座,没错,这些都是有钱人的玩物。
经过这一轮的扫荡,随着大批官员的落马,书院也紧跟着开始了清理人员的工作。
首先被清退的是那些犯了大案官员的子弟,其次清退的是那些成绩极差的学员,这些人是靠着关系进来的,然后混到毕业,通过作假的方式进入官府,趁着面有人罩,然后飞速的提拔。
这些人不要求能够成为朝廷的顶梁柱,但至少在安南这个地方当个太皇还是没问题的,况且他们的前辈已经给他们做出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流程。
于是,在第一波的清退,整个安南三座学府,近千学员,卷铺盖离开了将近七百人,后面又陆陆续续的离开了二百人,第一轮清退过后,三座书院仅仅只剩下了一百余人。
均摊下来,教员都学生还多,当然了,这些教员也被清退了不少,学生都有问题,教员难道会没问题吗?况且还是安南这个地方。
这么一搞,整个安南的教育系统算是全军覆没了,紧随着官场系统,一点也不肯落入下风。
而基层储备力量的不足,也导致了一个更尴尬的问题,在第一轮的大扫荡过后,剩下的学生,根本不够分的。
也是说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安南本地人是没办法顶来的。
而目前大唐对于公职人员最低的要求是,认字,经过系统性的学习,哪怕只是一个经过县府承认的书院,走出来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县衙。
所以,当这个问题摆在李承光的案头的时候,这较尴尬了。
不仅只是李承光束手无策,魏徵与马周也同样束手无策,经验丰富的李道宗,也同样只能无奈的干挠头。
“现在只能从其他地方招人了……”魏徵显的有些无奈。
马周摇了摇头,否定道:“不可,安南官场没有安南人,早晚是会出现大问题的。”
官场其实早有了一个不成的规矩,高级别的官员可以是别的地方调来的,但是下面的基层,一定是本地的。
选择本地人这个看似无奈的举动,其实也是蕴含着一定道理的。
如说他们熟悉当地的环境,熟悉当地的民风,只要保证廉洁问题,他们会是一股很好的助力。
而在其他地方,默认的规则是,一个县,至少要保证主薄和县尉是本地人,主薄是做日常琐事的,这个外人还真做不来,县尉则是征收课赋的,这个外人同样做不来。
甚至可以说,一个县外来的官员,只有县令和县丞,算有其他的,一个县的外来官员最多不会超过三个人。
这是基层的特性,再往的话,州府的官员大多数是来自于本州,有大约三成来自于其他地方。
而新的区划制度之后,省级单位没有这个限制了,能者居,但基本会给本地官员预留不低于三成的位置,这不是妥协,而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地方,有些工作,是需要本地人去做的。
安南官场虽然坏了,但是安南毕竟还是大唐的领土,这里还有三百余万百姓,全部让外人来统治,怕是会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