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详谈(1 / 2)

调教大隋 叹伶仃 1752 字 8天前

秦风没有直接回答杨英的问题,而是反问道:“你以为,汉、晋因何而亡?”

这个问题不好回答,因为一个王朝的灭亡,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两个原因而已,尤其是大汉这种历时四百余年的王朝,更多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汇聚,这才使得一个帝国轰然倒塌。

不过杨英明显察觉到了秦风的用意,沉思片刻之后开口道:“子玉兄的意思是...世家?”

“虽不中,亦不远矣。”

既然非要说,那秦风便没有遮遮掩掩的打算,“我不敢说汉、晋皆因世家而亡,但世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却不可小觑。”

秦风的神情中带着忧国忧民,一脸为了大隋愿意赴汤蹈火的坚定,不管杨英信不信,反正他是信了。

不过这倒不全是装的,说心里话,他是愿意把科举制推出来的。

这倒不是他有多么大公无私,愿意为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谋取福利,而是他清楚,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,隋末的乱象可怕的很,他可不想走上那么一遭。

虽说科举制并不见得能保住杨广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,但至少能够削弱世家的力量,或许大隋能够多延续那么一阵,让他安安心心过完自己纨绔的一生,那他就知足了。其他的,按他现在这个地位,想的再多也不现实。

杨英有些疑惑道:“子玉兄,这话还是小弟第一次听说,不知这汉、晋之亡,与世家有何关系?”

秦风摇摇头,道:“晋延用魏之九品官人法,暂且不说,你可知汉时以何取士?”

“察举。”

杨英甚至没有思考,张口便道。

“没错。”秦风道:“所谓察举,乃是由郡县官员为朝廷举荐治下孝廉,孝为孝顺,廉为廉洁。此等办法,举荐出的为官之人或许孝顺,或许廉洁,但若是毫无能力,纵然分文不取,与那庙宇中的泥胎又有何区别,对百姓何益?”

“汉末曹孟德、袁本初、袁公路,哪一个又不是世家之子,官宦世家,汝南袁氏四世三公,当年风头可比弘农杨氏还盛,世受汉恩,可若无袁绍、袁术兄弟俩,汉室便亡乎?”

“世人皆以董卓为国贼,可在我看来,董卓在日,大汉至少权归洛阳,可袁氏兄弟振臂一呼,天下诸侯林立,汉室名存实亡矣!”

嘶!

这话可有点诛心啊,饶是杨英见惯了大场面,此时后槽牙都有点发凉。从昨天那番话中,他就能听出来,这个秦风不是一般的敢说,可这番话的严重成都依旧出乎了他的预料。

不过仔细想想,秦风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。

从前所有人都跟他说,董卓是国贼,大汉衰败于其手,灭亡于曹操之手,可如今听秦风这么一说,袁氏兄弟岂能逃脱罪责?

相反,于良家子出身的董卓相比,袁家四世三公,世受汉室大恩,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可没一点能对得起汉室的大恩。

秦风看到秦朗在门口晃了晃,一脸的警惕,再加上方才吃了不少西瓜,肚子涨得厉害,便道:“那个,我先去更衣,贵人稍候。”

等秦风痛快淋漓的解决完生理问题之后,只见秦朗就守在茅房的外面,一脸警惕地看着大门的方向。

“朗叔,有事?”

秦朗点点头,一手扶着自己腰间的长刀,一边警惕道:“少爷,那个叫杨英的带了两个随从来,有点意思。”

有点意思?

那就是说高手喽。

要知道秦朗当年可是从北齐被灭那一战活下来的,不敢说有多牛逼,但能护住秦风他老爹秦毅一大家子在乱军之中毫发无损,这份本事可不寻常,能被他看重的人自然不是什么凡俗之辈。

“无妨,世家贵胄的子弟出巡,有一二高手护卫不是什么稀罕事。”

安抚了秦朗一句,秦风摇摇晃晃重新步入大堂,只见杨英还呆坐在原地沉思。

听到脚步声后,杨英顿时惊醒,开口问道:“子玉兄,依你之见,对我大隋的形势并不看好?”

秦风觉得自己注定做不了官,自然也没什么压力,张口便道:“大隋因世家兴盛,最后葬送大隋的,也必然是这些世家。”

噌得一下,满脸怒色的杨英站了起来,一双眼睛微眯,淡淡道:“还请子玉兄明示。”

秦风不明白杨英为什么突然这么激动,自顾自地悠然道:“汉说完了,晋无需说,前晋自家内乱不止,后晋偏安一偶,无需多言。但你不妨看看,陛下登位之前,宋、齐、梁、陈,魏、齐、周,各国并列,天下纷乱不休。除去胡族之外,这开国帝王哪一个又不是世家之人?”

“刘裕乃汉朝刘氏子孙,萧道成乃前汉萧何之后,陈氏亦为江左大族,甚至就连当今陛下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