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真的来了,即便是北漠一带,也整日可见艳阳高照、春意盎然。
经过连日以来的多方部署,两万之余的北征军已一路北,不紧不慢,有序推进,如期抵达。
一名军士前来禀报:“是否继续前行?”。
主将戎一昶点点头,副将林宗武,参军仲逸,随军锦衣卫百户南栖原,皆纷纷下马。
看来,是要近选择地形驻军了。
这是戎一昶初次外出领军对战,之前也离开过京城北或,不过那都是作为协助或随从之人,情景大不一样。
驻军大营很快搭建好了,这还得归功于当地的驻军,在北征大军到来之前,他们完成了前期准备,眼下只是根据戎一昶的吩咐调整一番而已。
调整,说白了是指指点点,也是戎一昶耍耍威风的时间了。
当地驻军早接到旨意,对此次军将士及随行人员也早已熟悉。
主营帐当然要归于戎一昶,这是他部署战事,与众人议事的地方,北征的这批将士,军令将从这里发出。
毫无疑问,副将林宗武、监军仲逸、随军锦衣卫百户南栖原各自有独立的营帐,既可用于作息,也可临时待人接物,算是不错的待遇。
“来人,传千户以的到营议事”。
一切绪,戎一昶吩咐随从,末了,他补充了一句:“还有参军仲学士、锦衣卫南百户”。
“得令”,传令军士立刻领命而去。
两万多人的兵力,得有二十名千户级的人物,再加其他将领、随军之人,好大一个场面。
或许,这也是戎一昶要的效果。
片刻之后,众人全部到位,戎一昶清清嗓子,开始“训话”。
“诸位,本将已亲自查看过,北漠一带地势平坦,周围也较空旷,好在我们驻军之地还有山石相托,不至于敌军横扫过来”。
戎一昶觉得不过瘾,干脆指着地图向众人说道:“本将觉得,所有将士应该驻扎在山下,而且要分开,彼此间形成犄角之势,一旦遇有敌情,可相互增援”。
众人对此不解,纷纷望着对方,却无一人站出来说话。
这些将领当,大多是临时从各地抽调的佼佼者,真正来自后军都督府的没有几个。
换句话说,戎一昶的心腹,除两三名千户外,再无他的旧部。
“戎将军,不知你所说的分开驻扎,是怎么分开法?分为多少处?三处?五处?”。
说话的是林宗武,身为副将,他是可以说话,也理性说话。
当然,对付戎一昶,林宗武早有灭他的打算,彼此这么好的机会,岂能放过?
当知道是戎一昶要北征时,林宗武心那种激动,久久不能平静。
而戎一昶也早已从吴风那里知道了林宗武的真实身份——仲云寒,也是凌云子的大弟子。
此刻,二人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儿,毕竟都是有品阶的人,而且品阶还不低,不到最后一刻,还不到翻脸的时候。
这么一说,众人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戎一昶,这确实是个问题。
“分为十部吧,每两个千户所为一部,大家分十部驻扎,如此便令鞑靼军无法从任何一处偷袭”。
戎一昶说的很清楚:“这是本将深思熟虑过的,诸位觉得如何?”?
呵呵,咳咳,哦哦,嗯嗯……
众人纷纷表态,是不说话。
林宗武心暗暗骂道:“傻x,从京城来北漠,是开战的,不是防守的,想着怎么防着人家,分兵十处,还选地势低处,简直……”。
相信,这也是其他将领心之想。
仲逸轻轻抬起眼皮,再次示意师兄不要多言,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别人。
再看看戎一昶,他一脸的自信,毫无半点征求众人意见的意思。
“马谡失街亭的典故,想必诸位都听过吧”。
为了说服众人,又显示出自己的博学,戎一昶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了这么一出。
“当初,诸葛亮早有部署:驻军山下,坚守咽喉,谁知马谡却违背嘱咐,选择登山而据并舍弃水源,结果当魏军来袭时,士卒四散、溃不成军,后面的事儿,不用再说了吧?”。
呵呵,确实不用说了,谁人不知?
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?马谡熟读兵法却不懂变通,本是个反面例子。
这下好了,戎一昶反过来了:虽然驻军地处,但马谡更不懂的变通。
问题是:此次北征前,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提前发话非得要这样驻军吧?
几乎在同时,林宗武与仲逸都明白了一个道理:戎一昶这不是真爱兵法,而是迷信兵法。
这样的人,如此觊觎师父的兵法,也不足为怪了,只是太没有对手感了,真不知他这个当初的都督同知是如何做到的。
真不是有意降低对手的水平,是遇到了这样的对手,历史不乏这种人,身边也不乏这种人。
当然,对戎一昶这种人而言,真正的水平不在战场之。
“若是这样,一旦发现敌情,兵力无法集,恐怕……”。
一名千户说了这么一句,见戎一昶脸色瞬间阴沉下来,便不再说话了。
其实,他还想说一句:“当地驻军已经解决水源问题,即便驻军山,也可以水井取水,而所谓的山,也不是很高,正好可运做攻势”。
这么好的机会,被一句“马谡失街亭”给彻底打断了,那名千户也值得闭嘴了。
如此一来,更没人说话了。
林宗武与仲逸对视一眼,也这么着吧。
锦衣卫百户南栖原微微一动,默默的说了一句:“在下还有些事务处理,先行一步”。
戎一昶点点头算是回应,众人自然不敢多说什么,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:锦衣卫不由他管,打声招呼,也算是很给面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