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变(1 / 2)

皇宋锦绣 十年残梦 2236 字 8天前

北宋的目的没有达到,要实现他的目的,太难太难了,北宋所有的铁路,彻底的蒸汽化改造,先不说能不能实现,北宋是否有能力承接这么大面积的改造,就算是蒸汽机车,也有些不足啊。

本身,北宋是一点都没有达到的,可是外交部的出现,就如同打一巴掌给了一个甜枣,也得到了两个的铁路的承诺,同时,这两个铁路,也会被定海军第一时间,全程的帮助建设。

在北宋建设了大量的铁路的前提下,本以为自己在修建铁路的技术上面,已经超过了定海军了,可是见识过定海军修建沈阳到汴梁的铁路,才知道,真正专业的还是定海军。

专业的施工队伍,更加出色的机械设备,一个不到500人的队伍,效率上面,比北宋动用10倍,甚至更多的人力,效率还要快。

这两个铁路,都是很长的那种,或许比不上沈阳到汴梁的,却也差不多了,在定海军的施工队伍全盘接管的前提下,预计半年左右,就能够通车了。

不是全面的改造北宋的全部铁路,可是又获得了两条,在1000公里以上的铁路,这个也不错,也比没有强,这两个地方,一个在西北,一个在东南,也都是人口稠密,物产比较丰富的地方,一旦贯通了之后,对于当地的发展,也是非常的重要的。

通过铁路链接这一条线的所有州府,会起到整合和带动作用,到时候,只要有一条线路,跟汴梁进行相连,就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蒸汽铁路网。

之前的诉求,虽然没有得到满足,却满足了这么一部分,本身,在发展了京畿之后,接下来就是京兆和两淮,没想到,定海军给考虑上了,甚至韩琦还在想着,要不要过了年,再尝试尝试,说不定,就又要来两条铁路。

如果韩琦知道定海军外交部的原话,恐怕会气晕了,这两条铁路,通行的区域,占据了人口都是北宋两成左右,一旦贯通之后,除了各种物资的进出口更加的方便,也等于说另外增加了两个出口,这两个地方周围的人们,出行就方便,而定海军的这些地方移民,回乡也就方便了很多,更容易传播定海军的情况。

两淮到涿郡的铁路,会跟沈阳汴梁的铁路联通,可是他贯通的是两淮,是山东,甚至还有河北的部分区域得,这么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。

另外一条,就更加不得了了,伴随着北宋的发展,更多的是在河南和江南发展,可是京兆这个曾经的龙兴之地,也拥有着相当的人口,这里,可没有什么通道,直接从京兆到山西,就出去蒙古草原了。

连汴梁都没有意识到人口的问题,更别说这里,一旦贯通,人口流失可以说是非常可怕,因为这些铁路基本上都是掌握在定海军的手中,只要想,每天都可以有大量的人被送出去。

在北宋,没有边检,没有国境线和口岸的时候,甚至没有意识到,人口对于国家到底有多么的重要,人多的时候,对人感觉到讨厌,总感觉这么多的人,要照应下来,可是真的没有的话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

当一个生产力先进,并且很有钱的国家,对于另外一个国家动气心思的,而他还没有反应的时候,这一条铁路就会成为一条生命线,一条向外移民的生命线,无数的民众,会通过这一条路,去寻找新的生活,而剩下来的北宋,将会成为一地鸡毛。

不说零散上车的,自发的前往定海军,单纯是在密集的列车之中,随便插入几个列车,对于整体管理都是由定海军来操控的铁路来说,那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

北宋的思想,还停留在以前,老百姓没有路引,是没办法出行的,可是在汴梁以北,只要能够抵达铁路的附近,就没有问题了,定海军,会安排着他们离开,而铁路的高效率,一天就出去了,以往可能一两年,才会流失相当的人数,现在,在铁路贯通之后,不用很久,两三个月就非常可怕的。

就跟定海军在庆历九年组织的300万劳务输出一样,最终整个转运的过程才多长时间,到没有一个月,如果按照一个月300万人来计算,可能一两年的时间,北宋的人口,就跑光了。

蒸汽火车,拥有着强大的动力,一列火车,最少可以容纳2000人以上,一天10趟,这就是2万人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这是多少。

之前只有沈阳到汴梁这么一条路,可是现在,却增加了2条,从三个方向,那何止增加了三倍,在汴梁这一条铁路,在北宋的眼皮底下,都敢动手脚,放在另外两个方向,恐怕更加的肆无忌惮吧。

实际上,定海军还有很多的方向,在南方,动脉就是长江,还有长江上面的大的支流,定海军庞大的运输力量,塞进一些人,那是根本没有问题的,整个南方,包括淮河以南的这些区域,除了少部分,是按照明面上,从汴梁出发,走铁路之外,剩下的,都是水运。

跟火车还遮掩的相比,水运更加放肆,只要是到了码头,甭管是长江的码头,还是各个河流的码头,只要是能够进入到长江水系的,都没有问题。

小船走,换中船,然后大船,最后,到了长江中下游,可以开行大帆船的,直接上了大帆船,在下游直接出海,以定海军的势力,根本就不必担心阻挡,也阻挡不了,一旦入海,那就是如龙入水。

别说是北宋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,就算发现了,能够阻拦么,这是阳谋,而不是所谓的阴谋,每一个人都有过好日子,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利,定海军就是这么一个地方,去过的人都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