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一十四章 经济控制基本完成(2 / 2)

李世民不得不承认,于秋这句话虽然嚣张了一些,但确实是实话。

以夏国的经济量体,已经足以做整个东亚经济的话事人,什么贵,什么便宜,于秋都有话语权。

所以,对现阶段的于秋来说,钱已经只是一个数字,怎么样让这个经济体制更加稳固,利用这么强大的资本发展下去,才是于秋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。

在于秋的帐篷里讨论了两天之后,李世民有些郁闷的走了,大唐确实在夏国的帮助下,越发强大了,然而,他却感觉,自己和于秋的差距却越来越远了。

李唐明明是夏国的宗主国,然而,却是然他感觉,李唐像是帮夏国打杂的小弟,只要于秋不愿意干,抽不出人手干的事情,才会交给自己干。

这让他有种自己是电影故事里的小配角的感觉,很不爽。

最关键的是,目前这个情况究竟是好是坏,他说不上来。

反对于秋?

他确实是让李唐的百姓的日子过的更加好了,甚至,都快要让普通百姓读上书,普及全民教育了。

支持于秋?

他最终可能强大到可以任意指使大唐,将宗主国和藩属国的位置颠倒的地步。

而实际上,他们连选择反对的权力都没有。

所以,他真的上奏朝廷,自请出海了。

而且,出发的时间,还定在了年前,他要尽快的按照于秋的意愿完成任务,这样或许结果能更好一些。

至于代表李唐的首席议员,他建议让房玄龄担任,因为,他身边最能接受于秋的思维的,也就房玄龄,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人了。

长孙无忌他要留下来打理秦王府名下的各种产业,由于有了之前了一千多万贯贷款,今年他也算是狠狠的扩张了一拨。

杜如晦,则是他选定的推广教育的人,毕竟,京兆杜氏的能量,还是比较大的。

时间进入腊月之后,于秋依旧在玉龙雪山这边挨冻,夏国,李唐朝廷,乃至东亚各国,都进入了年底的清点盘算期,而且成果非常喜人。

李唐朝廷今年的税收结余,居然达到了六百万贯,其中来自于商税的收入,高达四百万贯,一下子比农税多出了一倍,而由于降税的政策,导致了李唐的耕种面积和纳税人口增多的情况下,农税方面的总额,也出现了好几十万贯的下降,只有两百万贯左右。

总体将近八成的税收增长,成果还是十分喜人的。

当然,相比于夏国各个集团产业开启的第一轮年终分红,这六百万贯,其实也算不得什么。

几乎在夏国各个集团都占有一定股份的李渊,在长孙无忌送过来了夏国这边各个产业的财报和分红后,看长孙无忌的眼神顿时就亲切了好多。

国税才收六百万贯,内府库来自夏国的分红,却达到了七百五十多万贯,这叫他怎么不喜,大宴群臣庆祝一番是必须的,给将这么多钱弄到内府库来的长孙无忌升官加爵是必须的,宰相之位或许还不够资格,当一个主管天下财权的民部尚书,这小子绝对能行。

只是他没有考虑到,这个任命对于李建成来说,是个巨大的打击,甚至险些让李建成绷不住了。

长孙无忌当了民部尚书,那么东宫想要用钱的时候,还能宽松?

人家上任之后的第一项政策,就是减除国库对于诸宫和内府库的用度供应,因为,李渊拿分红都能拿到七百五十多万贯,比国库的税收结余还多了,诸宫这两年又因为养鸡鸭,养牛羊牲畜,种高产作物所得的收入不少,何必再要国库的供养呢!

人家夏王府,就不要夏国的财政收入供养。

拿到了比国库的钱还多的钱的李渊对此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,可李建成就苦逼了。

国库不给诸宫拨钱,他一年至少就少了几十万贯的份例,长孙无忌把国库卡死,他想调用公款都不能,这让他以后要钱的时候,就必须得去找李渊,从内府库拨出,谁喜欢一个老找自己要钱的儿子啊?

李世民出这招也算是真狠,因为,他自己可以在夏国分好几百万贯的红,而且他自己诸多产业的盈利,也多达数百万贯,年总收入近千万贯。

而有了这么多钱,他明年不仅可以还夏国的一部分欠债,又可以做更多的产业,来赚更多的钱,自己这输在了原始资本累积上,以后在财力方面,就完全无法跟李世民比较了。

现在,他感觉什么五姓七望,简直是弱爆了,跟着于秋混的那些个关中家族,仅仅是一两年的时间,就在财力上追赶上来了,再过两年,说不定就会全面超越他们,他们继续抱守着那些农奴,田地和传统产业,只能勉强养活自己,甚至,因为开销的不断增大,他们会出现入不敷出,啃老本的现象。

所以,东宫也紧急召开了一次会议,李建成准备大量集资,来入股夏国未来开办的产业,全面跟夏国合作做生意了,而且,他的集资目标不小,最低三千万贯。

因为只有这个规模的投资,才能让他追上李世民在夏国产业中的投资,在未来,收入与李世民比肩。

赵郡李,荥阳郑,太原王,以及山东那边保存下来的各个世家,几乎要将一大半,甚至八九成的现金供应出来,才能凑齐这么多的钱。

口袋里装着一大叠夏国刚印出来的新版不记名存票,又称之为钞票的长安夏国银行分行长于知行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,呵呵一笑的就准备给于秋写信,他之前交待的任务,自己差不多完成了,等将这些家族的现金收拢了之后,夏国银行全面发行纸钞的问题应该就不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