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,刚刚长江水师派人送来奏报。”
洛阳,紫微宫。
新任枢密使韦昭度来到李晔面前,恭敬地站着。
年前,借着讨灭西州回鹘的良机,李晔对朝堂可谓来了次大换血。
当了十来年枢密使的裴荣调任门下高官官侍中一职,新的枢密使由侍中韦昭度接任。
之所以不让刘麒、刘奎或者其他功勋卓著的武将担任这一职,也是为了避免那些武将借机安插手下、培植党羽,威胁皇权。
不过以文驭武的事,李晔不会做,那样并不利于大唐的开疆扩土。
除了韦昭度和裴荣两人对换职务外,李嗣周被调离了长安,担任关内道布政使,接任兵部尚书的是原安西大都护府副都护的徐世仁。
彭王李惕接任了宗正卿一职,李易则是调回中枢担任大理寺卿,延王李戒丕被调回中枢担任门下侍郎。
除此之外,下面的六部侍郎或者九寺长官,也有一部分调到地方任职。
而且李晔趁机定了一条铁令,担任朝廷重臣的官员必须有地方州、道累计十年的任职经验。
朝廷的十几名重臣可是能参与朝廷重大事务决策的,作为官员谁不想成为重臣之一?
入仕的这些人没人不想成为重臣,大展拳脚。
所以在这个铁令颁布后,一些有想法并且年轻的权贵便开始想办法外放了。
按照李晔的想法,他不希望可以决定整个帝国走向决策的重臣们,对于下层的事情一点不知情。
当然皇族并不要求十年的地方任职经验,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现在皇族都没有封地,也不允许离开长安,除了李晔下旨外出任职的。
此次李晔虽然把朝廷搬到东都洛阳,但在长安也布置了一部分官员留守。
以侍中裴荣为主,外加大学士兼鸿胪寺卿归仁绍、礼部尚书钟传、大理寺卿李易四位重臣留守长安。
除此之外,各部也都留了一部分官员在长安,以便处理日常事务。
或许有人觉得李晔是冷落了裴荣,但后者担任枢密使十余年,虽然其在军中的势力不强,但继续担任下去也不利于李晔对枢密院的掌控。
名义上是疏远裴荣,实则也算是保护吧。
若是闹到李晔起疑心后,那可就不是换个官职了,而是血流成河。
“长江水师那边出什么事了?”李晔有些疑惑。
“是倭国那边的事,说是倭国出动军队围剿占领石见国的新罗海盗,为了保住矿区,明州水师的将士参与了战斗。”对于倭国的事,韦昭度也是接任了枢密使才知道的,当时他也很意外。
“参加了就参加了吧,结果如何?”李晔倒不觉得什么,反正迟早都得曝光的。
“陛下,只是臣觉得,倭国可能会发现我大唐水师在背后支持海盗,这传出去,有损大唐和陛下的声誉。”韦昭度担忧道。
若是以前,韦昭度肯定会反对啥的,但被李晔收拾后,老实多了。
不老实的,都被李晔找机会赶到了地方任职,还都是偏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