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大明自从成祖皇帝以后,一直实行的就是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他们必须守在这里才符合祖宗的家法,如果擅自离开的话,这就跟丢失领土,背弃祖宗家法,没有任何的分别。
谁都知道现在果断的迁都,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建议,一方面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。
他现在的京城可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,它相当于处于建奴和刘家的夹击之中,如果两方压榨过来的话,可是会把他们粉碎。
而且京城它本地不产粮,只是少量的粮食而已,根本都不能够满足京城和九边重镇的所需,所以必须要靠外面的输入,现在缺少了运河的输入,京城缺粮,各方面的物资缺的极其的离谱,很难以维持下去。
所以现在无论是在军事方面,还是在民政方面,它都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局面,如果不改变这一个局面,大明只怕会灭亡,所以即使是非常的忌讳,会非常的惹人恨,朝中的大臣还是提出了一个建议,就是暂时迁都洛阳。
迁都洛阳,就可以摆脱说被建奴和刘家两面夹击的困境,同时该地区也是产粮区,可以确保京城的所需,也都可以让他们从容的部署,卷土重来。
至于另外一个帝王之乡西安,他们就不予考虑了,西北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战乱,已经非常的贫瘠了,非常的贫穷了,根本就无法维持朝廷庞大的局面,这么多人吃喝拉撒,本地无法维持,需要外面的输入,这就跟北京没啥分别。
可以这么说,大明现在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,如果不加以考量的话,就会走向灭亡之境。
到了这地步,朝中所有的人,都把这一切归咎为首辅温体仁的领导不力,温体仁是奸臣,这是朝野的公认,许多人都是认为,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奸臣在这里作祟,就断断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。
所以温体仁在当日早朝以后,才回到家里面,就接到了圣旨,圣旨也就是寥寥几句,说的是皇帝同意他请辞的要求,恩准他告老还乡。
温体仁他可是十分的愤怒,十分的悲凉,我什么时候上书,请求过告老还乡了?
对于这些清流官员们来说,他们的道德是毫无瑕疵,气节是十分的高尚,只要有人敢弹劾他们,他们就敢挂冠代参,以示自己问心无愧,身正不怕影斜,这样的做派,才是正人君子的做法,才是朝中大臣的风范。
但是温体仁他从来就不会这样子,别人弹劾于他,他也敢反顶回来,这有失领袖大臣的温润之风。
温体仁他醉心于功名,恨不得自己在首府的位置上做到老,做到死为止,所以他可不像那些老臣们一样,动不动就上书请辞,要告老还乡,这实际上只是向皇帝要挟,或者以进为退,以退为守的一种手段。
现在皇帝居然批准了他告老还乡,这就令他十分的愤怒和生气了,我从来都没有上书,又何来恩准之说?
但是温体仁他也明白一点,他现在是大势已去了,他所有的风光和荣誉都是皇帝给的,这叫恩出于上,如果皇帝不再信任他,不再用他了,他就是再挣扎,再蹦达也都没有用,现在是皇帝对他不耐烦,要赶他走了,他不走也得走。
想到了此处,温体仁他十分的忧惧,他当了这么多年的首辅,可是得罪了很多的人,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,就等他下台进行清算,他以为不会这么快,他少说也得做个十年八年,而且他也将会从容地部署了以后,才会下台。
谁知道这一切都是来的这么快,来的令人措手不及,他都没有任何的措施,没有任何的后手,皇帝就直接的免了他的职了。
按照他这样的职务,这样的高官,如果是退休了,皇帝都会给予高官厚禄,都会给予赏赐一个头衔,一般急三公,然后让礼部行人官,风风光光的送他回乡,以全了一个老臣最后的体面。
但是皇帝就连这个最后的一点体面都不讲了,他直接就让他滚蛋走人,没有升他的官,没有加他的头衔,更没有任何的封赏,至于说行人官风风光光的送他回去,更是没有,可见他在皇帝的眼里,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用处的垃圾,毫无用处的废物了,皇帝不愿意在他这里留最后一点的体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