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6章 自知之明(2 / 2)

论起在大明官场的江湖地位,静云公远在洪城畴和杨嗣昌等人之上,甚至是他们父亲一辈的。

洪承畴的父亲不是当官,但是杨嗣昌的父亲杨鹤,官至三边总督,是静云公的故交好友,就是这一位有江湖地位,辈分这么高的人出手相劝,这些人才想都不想就投了华夏军。

这就好比天塌的,自有高个子的人去顶住。

刘远桥自然是看中了静云公巨大的威望和影响力,希望他继续的为华夏军效力,当然他也都不可能勉强,如果对方不肯去,他则十分尴尬了,他可不会像朱棣那般,对方不愿,就灭人十族。

而且刘远桥与静云公相得,就算成不了朋友和臣君,也最好不要成为敌人。

看见对方不为所动,反而引得了刘远桥的尊敬之意,如果人有了功名利禄便低头下跪,那是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的,只有这种不看重功名富贵的人,才会被别人重。

刘远桥说道:“朱明灭亡已成定局,华夏建国,势不可挡,新朝成立,就应当修史,修史就是对大明两百七十年官方的盖棺定论,孤王想把这一个任务交给公,由你来负责。”

刘远桥许以太师之位,许以国公之礼,都打动不了静云公,但是对方让他修明史,却真正的打动了他,刘远桥说出了这一句话以后,静云公是说不出半句反对之言。

文人就喜欢修史,修史就是对历史进行的盖棺定论,史官的权利肯定不如普通的官员,但是他们的江湖地位,在学术界中的地位,却远在普通官员之上,那就是因为他们有权对历史进行盖棺定论。

洗白你,你就是好人,贬你,你就是坏人,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,他不怕天,不怕地,就怕史官,就怕史官写坏了他。

静云公作为大明的官员,对于大明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,对于孝忠了一辈子的大明,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,他心中还是充满了感慨之意,也都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意。

但是大明最终还是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了国祚,这是无可奈何的,他也做不到逆天而行,辅佐大明,是只能够顺势而为。

但是他静云公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,那就是他出手相助华夏军,不是为了功名利禄,只是为了家乡少死一些人,少一些地方受到战争的荼毒。

功名利碌打动不了他,但是如果让他负责修明史,这真正能令他感到兴趣。

大明灭亡已成定局,历朝历代,对于前朝往事,总是恨不得倾天下的墨水抹黑其名,当年的隋朝名声为什么那么臭,就是因为后面的大唐国对他进行了竭尽所能的抹黑。

新朝对前朝,赶尽杀绝,竭尽所能进行抹黑,这已经是历朝历代必做之事情。

静云公就在想,当年的太祖皇帝,真乃是顶天立地的奇男子,如此低贱的出身,却能在民族危难之时,振臂一呼,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,自古英雄豪杰无人出其左右。

大明二百多年,不割地,不和亲,天子守国门,也都十分的硬气,乃是汉人江山之中的翘楚,静云公也不忍他的威名受到了污蔑,泯灭于世。

如果由他来负责修明史,可以在很多地方进行比较公允的评价,让后世的人知道,真正的大明,是怎么样子的。

刘远桥一句话,就打动了静云公,静云公说道:“你让老夫修史,你就得知道,老夫可不是别人手中的扯线木偶,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什么的人,而是就事论事。”

刘远桥桥道:“孤王命公修史,就想到了这一点,就是相信以公为之人做事,公正公允,就事论事,所以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,朱元璋崛起于淮泗,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,这一点孤王也是十分的敬仰,对于大明二百多年的历史,也是扬我汉族之威,只是其后世子孙实在是不肖,吏治腐败,鱼肉百姓,这才会导致今天的局面,公修明史,就以公正和公允的立场来写就好了。”

这可是极大的胸襟和气度,静云公就不敢相信对方有这般的气度,他说道:“此话当真?”

刘远桥说道:“孤王既然请公负责修明史,就考虑到了这一节,既然写的是历史,就是前朝往事,当就事论事,大明能够崛起,自然是有其原因,最终走向了灭亡,也是天命,我齐鲁刘家,不过是胶东一打渔之家,风云际会,偶然崛起,刘家能够崛起,那是因为顺应天命,视天下百姓为人,如果我后世子孙,也像大明这般,吏治腐败,渔肉百姓,华夏朝纵有百万大军,亦难长久。”

刘远桥说出了这一番话,倒是让静云公有点刮目相看的感觉,人贵有自知之明,以铜为镜,可正衣冠,以史为镜,可知兴衰,知己知彼,方可百胜。

既然刘远桥开出了这么好的条件,静云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,他说道:“好吧!老夫会把这番话作序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