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8章 分头行动(2 / 2)

大宋燕王 战国萧烟 1748 字 9天前

而后乘船南下,堪堪赶在除夕之前回到泉州。

杨丛义先去了船厂,但这个时间,船厂早就没人了,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回家过年,造船之事只能退后数天。

对于夫君忽然回到泉州一事,清尘要过问,因为孩子就快要出生了,她们不想折腾。

当得知夫君再次受命督造回易之后,清尘久久无语,一旦督造回易,也就意味着他要出海,出海一趟运气好,两年就能回来,运气不好不知道会耽搁到什么时候,甚至永远都回不来。

关于回易之事,清尘没有多问,杨丛义也没有多言,两地分居是注定的,他居无定所,不可能让她们跟着四处奔波。

陪清尘和莲儿过了一个还算温馨的春节,时间便来到绍兴二十五年。

正月初八,船厂里出现了一些工匠,时刻关注船厂的杨丛义在向船厂具体管事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后,便叫来主管造船厂的官员下了很大的造船订单,四千料海船六十艘,四千料战船十五艘,两千料车船五艘,‘神舟’一艘。

因为价钱合适,不但没有压价,每艘船反而多给了一些钱,这个巨大的订单让主管船厂的官员笑的合不拢嘴,一再保证,如期完工,绝对不会耽搁朝廷回易大事。

杨丛义不是第一次来泉州造船厂,很多管事和工匠他都见过,多少还有些印象,在召集船厂管事和主要工匠商讨确定一些造船要求和细节之后,直接就付了四成钱款当作订金,供船厂尽快采购造船材料,扩大规模,招募人手。

造船之事定下之后,他本来是要返回临安,看看精武军划归回易处,朝廷是否已经议定,否是可以开始训练,但随即他就想到训练场地的问题。

回易船队要远洋出海,精武军虽然是以宣威军四指挥兵力为班底组建而成,但他们已经多年没在海上训练,要想护卫船队出海,至少得在海上训练半年时间,所以必须要把精武军从义乌拉回海上。

海岛是训练回易护卫军的最好场所,可明州昌国如今还是宣威军驻地,虽然他们元气大损,但只要没把他们撤销,精武军也不可能去跟他们争地盘。

这个最合适的场所被杨丛义自己排除之后,剩下的选项不多了,一一排除之后,泉州对面的流求成了他最中意的目标。

流求与泉州的距离不远,物资往来运输方便,又与大城镇隔绝,少了不少诱惑,正适合作为护卫军训练驻守之地。

一般军队驻守何地,在何处训练,由枢密院决定,杨丛义也只是提前想一想,当然他也可以向枢密院提出建议,毕竟一旦精武军划归回易处,护卫回易船队出海,具体如何训练,当有回易处做主。

泉州对岸的流求,杨丛义未曾去过,不知那边如今有多少人口,官府的治理是否顺利,若还是处在蛮荒时代,不服管教,精武军若在那儿驻守训练,不但得不到助力,甚至还会平添不少麻烦。

他本想亲自乘船过去看看,又担心耽搁时间,便去泉州州衙了解了一番。

流求县是在泉州辖下,地域广大,但人烟稀少,经过了解得知,官府能够安全控制的区域都在流求西部沿海一带,地势稍微平坦的一些外迁百姓聚集之地,山上的土民难以管理,官府也无力控制,双方之间和平共处,只要他们不下山抢劫,官府也不会主动招惹他们。

由于流求西部地区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雨水丰富,光照充足,很适合种植水稻,从泉州、漳州一带迁居过去的百姓,千百年来开辟出来很多良田,不论是否风调雨顺,每年流求县出产的粮食都基本够吃,好的时候甚至还会把粮食出售到泉州、漳州来,换些流求本地没有的东西。

听泉州衙门官吏介绍,流求如今在籍人口五万四千三百多人,还有很多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里,以打猎为生的山民,那些人不出山,就无法统计,流求县衙也没有他们的户籍,之前还因为争夺土地,山内山外偶有冲突,近些年倒是相安无事。

了解到流求目前的这些基本情况之后,杨丛义心里稍稍有了底,若把精武军调来此地建营训练,后勤方面,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
随后,他又去了几趟造船厂,在确定整个泉州造船厂工人、工匠全都被调动起来,加紧开工造船之后,对造船之事才最终放下心来。

此后便没在泉州继续耽搁,辞别清尘、莲儿,催马离开泉州北返,马不停蹄的赶回临安。

一个月不见,保民坊,回易处,已经渐渐热闹起来,汤鷽从老家找来了一批帮手,正在前前后后的忙碌。

汤鷽的气色比年前好了很多,可能琼州确实不适合生活,回到临安之后,她恢复的很快。

杨丛义将泉州之行简单跟汤鷽交代了一番,精武军驻守流求的想法也一并告知她,想想听听她的建议。

然而汤鷽对军队训练并不感兴趣,也没有多少研究,她以为精武军之事由杨丛义自己做主就行,只要能完成护卫任务,怎么训练都无所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