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郭青家里住了几天,郭父应杨丛义提议,亲自出面邀请了一些在太湖县有势力的商贾来家里议事,在杨丛义几番解释与劝说下,最终有五个商贾愿意与郭家一起做回易处的生意,而他们六家能提供的货物价值五十余万贯,也不算是小数目。
杨丛义当场跟他们议定了草案,并给了他们一封书信,要他们每家派一个代表去一趟临安,签订最终的采购契约,至于是要求付现款,还是先赊欠,两年之后回易处支付双倍货款,他们考虑清楚,可以自行决定。
谈成生意,杨丛义便没在太湖过多停留,很快返回怀宁,开始准备招募之事。
当然在此期间,他也请官府出面召集过一批颇有势力的商贾,将朝廷再次回易之事相告,劝他们积极参与,然而,从他们的反馈来看,他们对此事并不敢兴趣,因为跟金国做生意不比把货物卖给回易处差,还不用承担太多风险。
其实他们说的也有道理,怀宁距离宋金边境并不算远,这些年马匹贸易较以往兴盛不少,交通运输颇为便利。
多年前,杨丛义与汤鷽一起护送完颜亮返回淮北时去过安丰军,当时那里人烟稀少,田地荒芜,不知八年过去,如今边境是何模样,是否有所恢复?
心中一动,便想去边境看看。
招募还未开始,杨丛义心意一动,便即刻起身,催动快马朝庐州、安丰而去。
一路上,官道两旁尽是绿油油的庄稼,荒地早已复垦,随处可见田里低头忙碌的农民,安详和睦,欣欣向荣,几乎感受不到边境紧张的气氛,与八年前相比,庐州、安丰更适合百姓生活,休养生息,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,但若他们知道五年后金人必定提刀南下,不知他们是现在就离开,是等金人到来,还是另有方法应对。
金人会不会继续南下,按理说应该很容易猜到,但显然朝廷没有这方面的准备,因为一路上他只看到百姓,几乎没有看到多少军人,就连驻守城池的军队也没有多少,也看不出来他们是精锐,更像是混日子,凑数的。
穿过庐州、安丰,杨丛义很快达到宋金边境,寿春县城。
当年他跟汤鷽就是从寿春县境内,将完颜亮送回淮河以北的,那时急着回临安武学,只留宿了一夜,便匆匆离开。
如今再来寿春,在街上走了一圈,他便感受到了与在庐州时完全不同的氛围,这里的人们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焦虑,对靠近的陌生人也更加警惕,就是交谈说话,也不会靠的太近。
与金国一河之隔,这里才是真正的边境!
可即便如此,寿春驻守的军队也并不多,据说不足两千人,还是外紧内松。
若朝廷知道完颜亮五年后要催马南下,他们还会如此部署吗?
杨丛义不在朝廷,不在枢密院,即使知道些什么,以他目前的身份,也无能为力。
在寿春住了两天,四处走了走,看了看,唯一的意外收获,便是发现八年前当掉汤鷽随身佩剑的那家当铺还在,当年的当票早已丢失,但他还是想试试能不能替汤鷽赎回那把剑。
当他向掌柜说明缘由,告诉对方是要赎回八年前当掉的一把剑,那掌柜说去找找,以他们的规矩,当期超过五年,即视为原主放弃赎回,当铺就可以随意处理。
两盏茶后,掌柜将一柄剑放在杨丛义面前,剑鞘已经有些腐朽,剑柄也已发霉,剑身也满是锈迹,看样子是属于保管不善所致。
杨丛义并没有多找麻烦,当即原价赎回,此剑当年是汤鷽的随身之物,若把它带回去,她应该会很高兴。
返回怀宁途中,他顺路去看了看安丰和庐州人员招募情况,结果令他很是满意,两队人马已经各自招募了数百人,而各县还陆续有人赶来应募。
等他返回怀宁,前来应募者已不下百人,官府已经代为安置。
招募大旗随即立起,一一为应募者登记造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