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章 桓温的结局(2 / 2)

宁康元年(公元373年)二月,桓温对于皇帝不是由他来立,非常不爽,当下带兵入朝,拜谒皇陵。

当时,京中流言四起,都说他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、颠覆晋朝。

朝廷命谢安、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,拜于道侧,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措。

桓温此次入京,自然有他的目的了,只是他没有说出来,要不谋求摄政,要不再次废帝。只是,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了,因为,他得病了。

桓温知道在京得病的危险,当下领兵回到姑孰了。

他回去之后,病渐沉重,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,并多次派人催促。

谢安、王坦之见桓温病重,当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法子——拖!

他们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,命其反复修改,借此拖延。

同年七月,桓温在姑孰病逝,终年六十二,至此锡文仍未完成。

桓温死后,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,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。世子桓熙不服,于是与叔父桓秘、弟弟桓济谋杀桓冲,结果被桓冲发觉,都被流放长沙。

可见权力会带来极大的危害——兄弟相残。

元兴二年(公元403年)十一月,桓玄代晋称帝,建立桓楚。他这一称帝,彻底导致了桓氏的覆灭。

其实,这一切都是桓温所导致的,他没有王导那样的忠义和胸怀,只想着篡位,也不分析清楚形势。当天下的人心没有归顺的时候,任何称帝的行为,都是把自己往火坑上推。

司马氏在当时虽然没有大得民心,但起码也没大失民心,至于桓氏,那是一点民心也没得到。

司马懿之所以要用几代人的努力才敢去篡位,那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。

桓温自诩司马昭,也不想想人家司马昭对形势的掌握。司马昭废帝,立威而掌权,同时让天下的民心归顺,而桓温只会消除异己,残暴行事,已失民心,更令百官寒心。在这样的形势下,他的儿子去称帝,直接把自己往阎罗王那里送了!

而他的儿子敢称帝,和桓温的野心行为是分不开的。

所以,晋书对桓温的评价是贬义,说他:废主以立威,杀人以逞欲,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,神器不可以力征。岂不悖哉!岂不悖哉!斯斧铖之所宜加,人神之所同弃!

桓温的结局,真是人神之所同弃!害人害己害家族,史书评他为逆贼,与王敦并列,真的如他所愿:不能流芳百世,当遗臭万年。

司马奕和司马昱虽然都折在桓温的手里,但是,这俩人都是厉害的人物。

厉害人物,不是能击败强大对手,就是厉害人物,而是,他在不是人家对手的时候,能够活出自己的智慧,这就算厉害人物了。

那么,司马奕和司马昱怎么个厉害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