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65 开封有个包青天(2 / 2)

这位官员被包拯这样一顶,无言以对。

之后,包拯官拜天章阁待制、知谏院。

这期间,他几次上朝时指斥权幸大臣,请求废止一切宫廷内部的封官和私恩。又列呈唐代魏征的三疏,希望皇帝放在座右,用来作为借鉴,并向皇帝进言:“应当明智地听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见,明辨帮派的问题,爱惜人才,不要先听什么就信什么。请求免去冷酷寡恩的人,抑制投机取巧的行为,端正刑法,彰明禁令,戒除不必要的建造,禁止邪说和妄言。”

赵祯听了,对于包拯的这些建议,大多予以施行。

包拯又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、河北都转运使。所以,后世也称他为包龙图。

不久,包拯恢复官职,调任江宁府知府,又从江宁府被召回,代理开封知府,升迁右司郎中。

包拯在朝治事,刚强坚定,那些贵戚、宦官因而有所收敛,一听见他都十分害怕。

人们把包拯的笑脸比作黄河变清那样难得见到,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字,称他为“包待制”。

京城的人流传一句话说: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。”旧日的规定,凡是来衙门诉讼的人,进门后不能够直行到大堂阶下。

包拯改变陈规,打开府中正门,使他们得以直接到堂前陈述是非,从而使胥吏不敢欺负他们。

宦官和豪门贵族为自己修建园榭,侵占了惠民河边的土地,因此使河道阻塞不通。恰好京城发了一次大水,包拯便下令将那些楼台亭阁全部拆掉。

有人手持地契去找包拯,说地契上就是这样写的。包拯审核地契后,发现地契已被涂改,增加了步数,于是他将此事上报仁宗,使那人受到了制裁。

张方平做三司使时,因为买土豪的财产,包拯就上章弹劾他,使他罢了官。

宋祁接替了张方平,包拯又弹劾他。

宋祁被免后,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暂代三司使。

对此,欧阳修说:“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,处罚已经很重了,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,不也是过分了吗?”

包拯听见欧阳修这样说,因此待在家里,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。

一直到批判他的风头过去,他才出来任职。

他主持三司期间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,以前,凡是各种封藏于仓库供皇帝用的物品,都从各地科派,造成百姓困难。包拯特此设立市场,公私实行公平买卖,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。原来司里吏员欠下金钱布匹,大多受到监禁,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,就连带拘禁了他们的妻子儿女,像这一类情形的包拯都释放了他们。

包拯因功升迁为给事中,为三司使。几天以后,官拜枢密副使,接近于宰相的职务了!

不久,赵祯调任他为礼部侍郎,他推辞不受。

如果包拯运气好一点,活得长一点,宰相的位置,非他莫属。

可惜,包拯很快患病,同时逝世,终年六十四岁。死后封赠礼部尚书,谥号孝肃。

包拯的为人严峻正直,他厌恶官吏做事苛刻,主张敦厚。他虽然十分痛恨坏人,但未尝不推重以忠恕待人。他不轻易与人相交,不会用伪装的甜言笑脸来讨别人喜欢,平时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,旧友、亲戚同乡都断绝往来。他的地位虽然显贵,可是衣服、器用、饮食同当平民时一样。

他经常嘱咐身边的人说:“我的后代子孙做了官,若有犯贪污罪的,就不得回老家,死了不许葬在祖坟中。不顺从我的心意,就不是我的子孙。”

包拯,自然是一个人格非常高尚的人,但是,是个对历史,对政局贡献并不大的人。戏剧、小说,以及影视里面的包公,不是历史上的包公。

历史上的包公,并没有破那么多的案,也没有杀死那么多坏人,更加没有什么展昭、五鼠之类的人。

实际上,包拯,除了人格高尚之外,并没有多大的贡献,完全不符合他今日的地位。

他破的许多案子,实际上都不是他破的,许多也是子虚乌有的。那么,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大的案子按在包拯的身上?

很简单,百姓们需要一个代言人,一个为民伸冤的青天,所以,把所有的冤情,都让包青天来破了!

这一点,就好像我们后人把许多的发明,都按在了黄帝的头上一样。

包拯,历史上的包拯,实在对不起他今日的名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