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昚在和金人和议之后,自此南宋二十几年的和平。
淳熙十四年,公元1187年十月,赵构崩于德寿宫中。
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,两天不能进食,又表示要服丧三年。
他为了服丧,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。
这事可以看出来,赵昚是真孝,不是装装样子的。
赵昚在服孝期间,看到太子处理政事井井有条,当下在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,公元1189年2月18日,禅位给赵惇。
赵惇即位,是为宋光宗。
赵昚自称太上皇,闲居慈福宫,后改名重华殿,上尊号为寿皇圣帝,继续为赵构服丧。
绍熙五年,公元1194年五月初二,赵昚染疾。六月初九,赵昚在重华殿逝世,终年六十八岁,庙号孝宗。
赵昚在位的二十多年间,由于处于和平的环境,所以,他安心发展经济。
首先,赵昚减轻人民负担。他在位期间,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,而且注意实效。例如,南宋初年以来,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,称为“预催”。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,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,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。到赵昚在位时,已提前到五月,甚至四月送到户部,各地必须三、四月就要征收,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,虽然多次下诏禁止,但户部并不执行。因为,每年四、五月间指靠预催到的六十一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,若不预催,“恐至期缺误”。淳熙四年,公元1177年,赵昚得知后就说:“既是违法病民,朝廷须别作措置,安可置而不问。”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,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,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,“户部自无缺用,可以禁止预催之弊”。赵昚随即下诏,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,违者劾奏。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,在赵昚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解决。至少在赵昚时期,“民力少宽”。
其次,赵昚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,“勉农桑,尽地利”,指出“水利不修,失所以为旱备”,而且注重水利的实效。如在淳熙二年,公元1175年时指出:“昨委诸路兴修水利,以备旱干,今岁灾伤,乃不见有灌溉之利,若非当来修筑灭裂,即是元申失实”,并对江东路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。
史书记载赵昚统治期间是“水利之兴,在在而有,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,否则罚亦必行,是以年谷屡登,田野加辟,虽有水旱,民无菜色”。
“虽有水旱,民无菜色”,我想,这是对赵昚统治最高的评价了!
他统治期间,文化也非常繁荣。
不仅有理学代表人物,也有新学、蜀学,还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。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、陆九渊、陈亮、叶适;还有著名的文学家,如陆游、范成大、杨万里、尤袤,著名词人辛弃疾等,他们都活跃在赵昚在位时期。
《宋史》对赵昚的评价是:高宗以公天下之心,择太祖之后而立之,乃得孝宗之贤,聪明英毅,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,可谓难矣哉。即位之初,锐志恢复,符离邂逅失利,重违高宗之命,不轻出师,又值金世宗之立,金国平治,无衅可乘,然易表称书,改臣称侄,减去岁币,以定邻好,金人易宋之心,至是亦寝异于前日矣。故世宗每戒群臣积钱谷,谨边备,必曰:“吾恐宋人之和,终不可恃。”盖亦忌帝之将有为也。天厌南北之兵,欲休民生,故帝用兵之意弗遂而终焉。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,入继大统,而能尽宫庭之孝,未有若帝。其间父子怡愉,同享高寿,亦无有及之者。终丧三年,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。宋之庙号,若仁宗之为“仁”,孝宗之为“孝”,其无愧焉,其无愧焉!
元脱脱对赵昚的赞誉之情,流溢于文字之间。他对赵昚即位后的锐意进取,非常的赞赏,最后虽不能收复失地,但他使得金国退让,少了许多岁币。对于赵昚的孝,也非常的赞赏,说他庙号孝宗,一个孝字,名副其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