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8章 打完再说(2 / 2)

大明略 南宫草堂 2413 字 23天前

这小子,看来,还是太年轻了些。

仲逸笑道:“你不要小看此事,不仅从京城到各地运送诚信堂自己的货,还要从瓷器、茶叶、玉石产地进原料,这些都是你的事,没有保底的银子,你这些兄弟吃什么?”。

公孙槐还要说话,却被仲逸打断:“先这么说定了,等你真正赚钱了再说,穆大娘年事已高,吃的、用的、住的,可不能再有半点委屈,多出来的银子,给她老人家……”。

“嗯……,那我听仲大哥的”。

公孙槐犹豫了一下,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:仲大哥这是变相帮他,帮他一家。

不过,他很快反应过来:“仲大哥,照这么说,从今日起,我们也是诚信堂的人了?”。

仲逸无奈的摆摆手:“这个我可做不了主,得要问过穆一虹才行,是次你见过的那位穆少东家”。

久在京城,公孙槐自然知道其之理,他急忙点点头:“对对对,是穆少东家,仲大哥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,与买卖无关,与诚信堂无关”。

这时,仲逸将在隔壁屋里候着的陶朔叫了过来。

“他叫陶朔,在诚信堂帮忙有些日子了,以后跟着你啦”。

仲逸向陶朔说道:“跟着你公孙大哥,他最崇拜的人,也是神行太保戴宗”。

公孙槐笑道:“我们早见过啦,我常去诚信堂,小地瓜、罗大哥,姜伯这些,都认识”。

仲逸不由的叹口气:那我还介绍啥?

还是陪穆大娘说会儿话吧……

次日,朝堂。

朱载垕召集武众臣议事,事关北方的鞑靼。

数日前,北方驻军来报:鞑靼纠集数万兵马,蠢蠢欲动,似乎有南下的迹象。请朝廷定夺:是否增兵北征,还是另有部署?

对此,朝又分成两种声音:主战与主和。

力主出战的大多为武将一方,他们的理由很简单:北虏南寇都一样,只有将他们灭掉,才能真正消停。否则只是一时安分,日后依旧要对阵军前,没有第二条路走。

而主张讲和的则较复杂,有人担心战而不能胜,有人恐粮草军饷无法备足,还有人说鞑靼远倭寇难对付,他们有自己的地盘,兵力也极为充足,不宜开战。

这其,有内阁的大臣,有户部的主官,甚至于五军都督府、兵部的人,他们也不主张刀剑相向,消耗太大。

作为继位还不到一年的朱载垕来说,他并非拘泥于开战与讲和两个选择,而是因交战以外的另一个因素。

连同抗倭一样,若是能解除‘海禁’,倭寇作乱的手法会大变,剿倭的策略自然也要调整。

这一点,早在裕府时,他曾与仲逸说过。当时,二人的看法出的一致。

鞑靼毕竟不同于倭国,而他们也要互通交易、开放市场,不管怎么说,大家总是要吃饭的嘛。

议和,原本还是可以考虑的,但如今鞑靼竟先纠集数万人马示威挑衅,在这种情形之下,若是在提出议和,岂不是很没面子?

再说了,他这个皇帝,还是个继位不久的新君,绝不能含糊。

可是,武百官,这两种声音吗?

朱载垕看着底下有人开始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,虽不那么明显,总归是乱哄哄的感觉。

这么多人,大多都是打酱油的,做不了主,还得凑个数,不易于形成统一意见。

后来一想,朱载垕干脆决定:换个地方说,只留下内阁大臣,以及都督府、兵部、户部部分主官,重新议。

正在宫为朱翊钧侍读的仲逸,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,被传唤过去,说是万岁要他也参与议事。

这时,仲逸惊讶的发现,这个传旨之人,正是当初在王府替他传话那个老头。

当初,还是裕王殿下的朱载垕正与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等议论如何对付严氏,希望仲逸也能一起前来议事。不过给他传话的人却是这样说的:如愿意的话,可前往……

当然,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皇帝朱厚熜。

如今,朱载垕已贵为天子,再叫仲逸议事,终于不用再瞻前顾后了。

行过大礼后,仲逸不由的看看周围,除朱载垕外,为首的还是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等人。

要不是内阁的,要不是六部的,起码是侍郎起步,仲逸这个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,确实有些‘格格不入’。

不过,这样也好,别人议事,自己在一旁听着便是,反正也插不嘴。

……

“仲侍读,你说说看,眼下北方之事,当如何?”。

良久之后,朱载垕直接点到了仲逸:“说起来,你去东南抗倭立过功,之前与鞑靼军也谈判过,是最有发言权的”。

微微一阵异动,前面的人纷纷转过身来,这才注意到他们身后的这个小小的从五品。

听了半天,仲逸心也渐渐的明朗起来:皇帝叫他来,这是想要听第三种声音。

显然,之前大臣们的意见,朱载垕并不满意。

说到北征,仲逸还真有话要说。

“万岁,微臣觉得,无论战与和,皆在于大明,而不在于鞑靼。战是为更好的统,而和则是为天下苍生,免受无谓的伤亡而已”。

众目睽睽之下,仲逸前道:“但当此之时,既然鞑靼做出一副南下的姿态,朝廷自然不能讲和。必须打,而且是一个大胜仗,打来的东西,远谈来的可靠”。

末了,他补充道:“当然,之后的部署,还要由圣决定,连同东北一带的女真族,我们要分而治之”。

见众人依旧不言语,仲逸再次重复道:“当务之急,先打完这仗,再说”。